|

楼主 |
发表于 2022-11-24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59478忠实守卫者 于 2022-12-7 09:20 编辑
广东地区冬季(12-2月)气候简要概括:
冬季是北方蒙古冷高压的鼎盛时期,冬季风势力强大。此时,高层为强盛的副热带西风稳定控制。500百帕东亚大槽明显加深,且成为稳定性大槽。西风急流的风速达到全年最大值,并南压到一年中最南的位置。副高明显减弱,主体东移到东经140度以东,脊线平均位置在北纬15度附近。地面上锋面位置迅速南移,华南地区常受强冷高压脊控制。因此,广东冬季经常处于干冷气流的控制之下,气温达到全年最低,降水稀少。
虽然冬季是广东最冷的季节,但是由于广东大部分地区位于南亚热带,冬季气温仍较高,且大部分地区无气象意义上的冬季,为全国冬季相对较为温暖的地区。但另一方面,几乎每年冬季都有寒潮或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短时的寒冷或偶有异常寒冷的现象。如1955年1月中旬入侵的寒潮,曾使许多地方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梅县极端最低气温降至-7.3℃,南部沿海的阳江都降至0℃以下。寒潮入侵时除引发低温外,个别地区还伴有冰雪、霜冻等现象。降雪是广东除粤北高寒山区以外地区极为罕见的现象,建国后降雪较多的年份为1967和1975年,其降雪南界曾达阳江、信宜等地。2016年1月下旬,在强烈寒潮的侵袭下,降雪南界更是直抵台山-深圳的珠三角沿海一带,同时使得广州市区飘雪,百年罕见!
到了冬末(2月),北方冷空气南下的过程中,常同北上的的暖湿气流形成对峙局面,造成广东地区经常出现长时间的低温并伴有连绵阴雨、寡照的天气。
冬季因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稀少,冬旱或冬春、秋冬连旱现象时常出现。
附: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地区冬季(12-2月)主要发生的寒潮、低温冷害事件
1954年12月下旬至1955年1月上旬,全省性强寒潮入侵,中、南部沿海霜冻;1月上旬末及中旬又有两次强寒潮接踵而至,出现据称为60年一遇的奇寒。梅县录得-7.3℃的极端最低气温,惠阳-1.9℃、汕头0.4℃、中山-1.3℃、阳江-1.4℃等,0℃等温线南至信宜、电白一带。寒潮持续时间长,气温低,给广东省农业生成造成较大损失。全省冬种作物20万公顷失收,20万公顷减产;平原地区的香蕉和山区的龙眼、橄榄受冻,树冠顶死亡,造成当年水果失收;湛江地区约有80%的橡胶幼树被冻死。
1963年1月冷空气频繁,月平均气温偏低2~4℃,最低气温北部零下2~3℃(曲江-5.3℃),沿海地区普遍为1~3℃,各地低温≤5℃天数为历年最多。霜日特多,如中山11天,广州9天,阳江5天,实属罕见。春收热带作物受害严重,其中湛江专区受灾面积0.21万公顷,成灾0.14万公顷,汕头专区南部冬薯受冻。
1967年12月下旬全省性寒潮入侵,12月28、29日粤北大雪,雪的南界至郁南、三水、花县、增城、丰顺等地,为前所未见,同时中、东部沿海多霜。1968年2月初又有全省性寒潮出现,北部又降雪,中、南部再次出现霜冻,且在上旬普遍出现低温。受寒潮影响,低温阴雨严重,持续时间长,全省各地从1月底或2月初持续到2月底。各地2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4~5℃(湛江偏低5.4℃)。
1969年1月底,全省性寒潮入侵(冷锋直达南海中部),各地降温幅度大(韶关降了23.9℃),2月上旬普遍出现当年最低气温。2月中旬又有强寒潮入侵。1月底及2月中旬初,连县等地下大雪,地面积雪达1尺厚。1月底至2月中旬北部山区出现历史上少见的雨淞。北部地区电话线结冰直径5~6厘米,周长最长达40厘米,韶关市电线也结冰,山上为冰雪覆盖。电线、电话线大量中断、倒杆,粤北地区停电达11天。另外,公路交通中断,树木倒折不计其数,耕牛大量冻死,部分山区厂矿停产,造成很大损失。
1975年12月广东省遭遇强寒潮袭击,这次过程从上旬后期开始,低温天气一直维持到月底。其中12月中旬出现的全省性寒潮,降温幅度大,气温低,特别是降雪范围和积雪厚度为80年未遇。有27个县市降温幅度超过20℃,郁南达22.2℃,北部最低气温多为-2~-5℃。具体受灾情况如下:粤北地区12月11日初雪,13、15日普遍降大雪,积雪3~4天或以上。降雪的南界为:罗定—三水—博罗—紫金—五华—梅县等地,此界以南的信宜、阳春、丰顺等地山区降了霰。积雪深度在平原地区一般有3~10厘米,山区30~40厘米,有的地方甚至有1米厚的积雪。积雪3~4天不消,遍地皆白,群众反映80~90年不遇。大雪过后凝霜结冰,霜日北部地区为10~17天,中部7~10天,南部3~7天。冰日北部地区10~16天,中部3~10天,南部1~2天。山区雨凇严重,电线结冰如碗口粗。冰冻程度更属罕见,如丰顺的鸿图嶂上冰雪封门;信宜、高州北部山区公路结冰6~7厘米,小河冰封断流,河鱼冻死,连泥鳅、黄鳝、蛇、鼠等也冻死。此次强寒潮给广东省越冬作物及热带经济作物带来严重的损失,如一些地区春收作物减产,大量耕牛和塘鱼被冻死等。
1986年2月28日至3月3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广东省出现阴雨湿冷天气,北部地区普遍降雪,尔后冷空气扩散补充,天气转晴冷出现霜冻。从2月28日起,广东省出现历年同期少见的低温,日平均气温除雷州半岛在10℃以上以外,省内其余地区都在10℃以下。3月1日韶关市和广州、惠阳、梅县3市北部普遍降雪,降雪南界扩大到连山—佛冈—紫金—蕉岭一线,这场雪也是当年的终雪,比常年推迟20天左右。这次降雪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时间之迟为1950年以来所罕见。2日后天气转晴冷,中、北部广大地区出现霜冻或冰冻,其范围更广,南界扩展到阳春—惠阳—汕头一线,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至3日,韶关、梅县、广州、惠阳北部在0℃以下,其中连山最低,达-2.0℃,全省其余广大地区在1.5℃以下,与1950年以来同期极值相比,全省约有一半以上的地区打破了记录。这次低温给广东省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广州市冻坏水果267公顷、木薯种3.5万千克、姜种6万千克,冻死耕牛123头,鱼苗1.2万尾。梅县地区有6667公顷小麦穗花结冰和蚕豆荚受冻变黑,3333公顷黄豆枯死三成多,冻死谷种50万千克,预计春收作物将减产244万千克。韶关市冻死黄烟1333公顷;汕头市4667公顷香蕉中,冻伤六成,冻死一成,大部分薯苗也冻伤。中部地区刚播下去的尼龙育秧也冻死一成左右。
1987年11月底,北方强冷空气袭击广东省,全省绝大多数地区均达到寒潮和强冷空气标准,其中出现寒潮的地区为北部和中西部。上述这些地区大多出现了霜日,其中西北部10~15天,东北部、中西部2~10天。11月27日全省各地气温较高,28日上述地区气温急剧下降,24小时降温大部分地区在10℃以上,部分地区达到15~16℃,48小时降温大部分地区在15~20℃之间(如广州24小时降温11.3℃,48小时降温17.7℃),29和30日平均气温降至8℃以下。冷空气所到之地刮了2天偏北大风,并伴有小到中雨。这次寒潮天气过程对六届全运会的竞技比赛很不利,对热带作物和对虾的养殖等也有较大的影响,如仅遂溪县养殖对虾的受害面积就达205.7公顷,死虾达17773千克。
1991年12月下旬中期,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入侵广东省。12月25~28日,广东省自北向南先后出现剧烈降温,北部地区24小时降温5~9℃,48小时降温10~12℃;中部地区24小时降温8~12℃, 48小时降温13~15℃;西南部地区24小时降温14~17℃, 48小时降温17~18℃。这次过程的最低气温北部地区普遍为-1~ -5℃,其中连山于29日出现-5.5℃的低温;中部地区0℃左右;西南部地区2~4℃。信宜一封开一紫金一线以北地区普遍下了小雪,局部地区出现结冰、积雪和雨淞, 如曲江县城平均积雪2厘米,封开县七星镇黑石顶积雪达5厘米,信宜县的钱排、合水、平塘等地出现了雨淞,广州市内黄花岗侧的人行天桥上结有薄冰,甚至香港的大帽山也呈现一片银色,山上的草丛和树木上到处可以见到条棒状的冰、霜。这次强寒潮的特点是影响范围广(遍及全省各地),过程气温低,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一个星期以上),对广东省农业生产特别是各种作物带来严重的影响。全省 各种作物86. 7多万公顷,除9. 3万公顷冬小麦外,其余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尤以薯类和蔬菜最为严重,如湛江市3. 7万公顷冬薯全部受灾,2.1万公顷青椒大部分处于开花挂果阶段,因冻害损失产量三成以上;茂名市2. 6万公顷冬薯冻伤,2万公顷蔬菜严重冻伤;清远市2100公顷荷兰豆有1000公顷受到严重影响。寒潮对水果的影响也很严重,其中香蕉受害最重,广东省8万多公顷香蕉中,严重冻伤的4.7万公顷,有三成以上被冻死,产量比上年减少四成以上,湛江市333公顷正在扬花的芒果也全部落花。此外,湛江市还冻死塘鱼2. 1万吨、鱼苗2.2亿尾、虾300吨、耕牛617头。受此次寒潮袭击,全省种养业损失达9. 8亿多元。强寒潮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也甚大。12月27日,由于华东和中南地区16个城市机场为冰雪所覆盖,飞机不能起降,广州白云机场滞留了6000多名旅客。铁路方面的各 班次旅客列车,也因冰雪影响不能正点运行,仅广州站受此影响的旅客就达3万多人。 公路交通也不例外,如曲江县县城去边远乡镇间的班车,也因冰雪被迫暂停。
1993年1月中、下旬,受强寒潮侵袭,广东省尤其是中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出现了持续的低温天气。从1月14日开始,广东省自北向南遭受一次强寒潮的袭击,这次寒潮过程降温幅度较大,影响范围广,低温维持时间长,霜、冰、雪现象严重。寒潮入侵广东后,先后有4股冷空气补充南下,使低温继续维持,造成严重寒害。日最低气温<5.0℃的低温日数北部地区18~21天,中、南部地区8~13天,西南部地区3天。低温日数除粤北地区外,各地比常年同期偏多1~1.5倍。广州市1月的低温日数有13天,其中有8天出现在1月下旬,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所没有的。在这次寒潮降温的同时,广东省北部和中部山区有22个县(市)下雪或冰粒,粤北山区有2~3天积雪。韶关、仁化、始兴等县(市)下雪6天,平远下雪4天。乐昌县境内多处因大雪封山,公路交通受阻。位于23°N以南的香港大帽山也出现了雨凇,这是1950年以来所仅有的。1月23日开始,天气由湿冷转为晴冷,全省自北向南出现大范围的霜冻,霜的南界直至徐闻。韶关、梅州、清远市从1月23日起,连续 出现8~9天霜日,肇庆市6~7天,广州市及其以南地区1~3天。与此同时,兴宁、怀集、韶关等县(市)有7~9天的结冰日,结冰的南界,大致在新兴—高要—中山—博罗—揭阳—饶平一线。这次强寒潮农业上受到严重的损失,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灾情较重的有茂名、湛江、阳江、佛山、肇庆等市,受灾的作物中主要是香蕉、蔬菜、番薯等各种作物,直接经济损失达41亿元。蔬菜、番薯等冬种作物受灾39. 6万公顷,冻死 9. 27万公顷,其中蔬菜受灾16.7万公顷,冻死6. 2万公顷,番薯、马铃薯受灾18. 7万公顷,冻死2. 47万公顷,其他作物受灾4.27万公顷,冻死0.6万公顷,共损失7亿多元;热带水果香蕉、大蕉等水果损失严重,全省受灾11.13万公顷,冻死5. 47万公顷, 直接损失18. 7亿元。另外冻死荔枝、龙眼等水果2. 87万公顷,损失4. 8亿元;水产、耕牛损失也较大,全省受灾的鱼塘面积共10. 67万公顷,冻死商品鱼13万吨,鱼苗10亿尾,2. 6万吨,经济损失7亿多元。冻死耕牛1325头。遭受这次寒潮冻害的还有茶叶、花卉、橡胶等其他经济作物。
1996年2月17~28日,广东省遭受1950年以来第二个最强的寒潮袭击,并出现了长达12天的阴雨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次寒潮发生发展迅速,强度大,气温低,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24小时降温幅度北部为8~11℃,中部10~12℃,南部9~14℃;48小时降温幅度北部16~18℃,中部14~17℃,南部14~16℃。过程极端最低气温北部-2~2℃,中部2~3℃,南部3~5℃。日极端最低气温连续低于5℃的天数北部7~11天,中部7~8天,南部1~6天不等。各地气温之低为1950年以来同期所罕见。这次强寒潮还造成广东省严重的冻害,2月19至21日粤北地区连续3天下雪并出现冰冻、霜冻现象。这次强寒潮影响范围广,全省各地都达到寒潮标准,持续时间从2月17至28日共12天,是1950年以来2月份寒潮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强寒潮给广东省造成严重的冻害:全省有21个地级市受灾,其中茂名、韶关、梅州、河源、湛江、肇庆、云浮、广州等13个市最严重,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46.86亿元。其中损失严重的是淡水养殖业,冻死塘鱼、虾15万吨,经济损失5.65亿元;其次是19.33万公顷越冬薯类受冻害,其中14.67万公顷番薯受害,三分之一冻死失收,其他估计减产50%以上;再次是热带水果,如香蕉、芒果、西瓜苗以及耕牛、鸡苗等损失严重,其中香蕉受害14.67万公顷。种植业共损失27.5亿元,林业损失4.71亿元。
1999年12月中旬后期开始,受北方强冷空气持续南下和夜间辐射降温的影响,全省气温逐日下降,20~27日出现长达8天的低温霜冻和冰冻天气过程。23日晨北部和中部偏北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下,其中始兴和连山极端最低气温达-6℃,其他地区在0~5℃之间,广州2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0℃,平了其历史极端最低气温记录。霜冻天气在南部地区维持了3~4天,其中珠江三角洲南部2天;中北部地区维持了6~7 天。这样大范围的低温冰冻霜冻现象在广东历史上较为罕见。由于这次寒害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广东省农业生产尤其是冬种及越冬农作物深受其害,加上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户思想准备不足,在御寒措施等方面存有不当,损失更为严重,是广东省1950年以来因寒害受灾损失最重的一次。全省受灾农作物面积达到78. 3万公顷,其中冻死绝收18. 9万公顷;水产、畜禽也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冻死畜禽 123万头(只);全省农牧业因冻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08. 5亿元,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是湛江、茂名和梅州。严重受灾的作物主要包括蔬菜、水果和冬种旱粮等作物,其中香 蕉、北运菜、玉米几乎全军覆灭。薯类大部分冻死,荔枝、龙眼、橄榄、芒果等木本水果 冻死冻伤也十分严重。其中受灾水果34. 3万公顷,蔬菜20. 8万公顷,玉米、薯类等旱粮 19. 2万公顷,其他作物4万公顷。冬种及越冬作物面积较大的湛江、茂名、云浮、梅州、 惠州、韶关等市受灾尤为严重。湛江市受灾农作物15万公顷(包括香蕉、菠萝、芒果等水果5.1万公顷;蔬菜5. 3 万公顷,其中北运菜4. 7万公顷;玉米、薯类等旱粮4. 7万公顷),冻死失收5. 9万公顷 (包括旱粮2.1万公顷、蔬菜2. 4万公顷、水果0.73万公顷),受灾鱼塘1.3万公顷,部分畜禽冻伤冻死,直接经济损失30. 6亿元。茂名市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9. 8万公顷,占冬种面积85%,主要是玉米、薯类、蔬菜、香蕉等作物,冻死失收的农作物达4. 1万公顷,其中旱粮1.5万公顷,蔬菜1.9万公顷,水果0.67万公顷,全市农牧渔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9. 88亿元。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广东的受灾程度属80年一遇。广东此轮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日平均气温低、范围广、(冻)雨水多特点。5℃以下的低温长达33天,历史罕见,低温值比历史同期偏低3~5℃,气温日较差小;广州市连续8天出现7℃以下的日平均气温,连续低温时间之长历史罕见;其中自1月25日起,广东省更持续出现了大范围的低温寒冷和连阴雨天气,粤北山区出现了雨夹雪,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下,持续出现了大范围冰冻,至2月2日止,南部沿海10天累积降水量50~100毫米,北部和中西部10天降水量则达到100~200毫米。西部大多数地区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多5成~1.4倍,粤北比历年同期偏多8成~1.3倍。据广东省民政厅统计,1月12日至2月12日,广东全省受灾人口42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1.6万人;房屋倒塌2942间,其中居民住房2524间、951户;因灾死亡大牲畜35417头,农作物受灾面积172.7千公顷;公路、铁路、民航运输严重受阻,大量车辆被堵、人员被困,京珠高速公路韶关北段滞贸车辆和旅客最多时达1.15万辆、3.5万人。广州火车站滞留旅客最多时达27万多人,深圳站和深圳西站最多时达近6万人,东莞东站最多时超过5万人。白云机场滞留旅客最多时达3万人,深圳机场1.2万人;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农作物和森林遭冻害,部分水产品受冻死亡,煤、电、油供应极其紧张;特別足临近春节,上百万返乡旅客被迫滞留在车站、机场,上百万人民群众面临断电、缺水、缺粮危机。本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8.4亿元。
2016年1月下旬,广东省遭受了一次罕见的寒潮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极端最低气温跌至零下3.6℃~3.7℃,有8个市县最低气温创历史新低,珠江三角洲和南部部分市县出现历史罕见的雨夹雪或霰(小冰粒),降雪范围突破了1951年以来降雪的最南界,全省大范围出现冰冻天气。(本轮强寒潮造成的经济损失资料后续再更新)
(以上内容主要摘自《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广东卷》、《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2009年修订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