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台风
查看: 2614|回复: 9

[2022] 随笔·从我对马鞍的分析失误谈起

[复制链接]

80

主题

1206

回帖

1万

积分

超强台风

积分
15796
发表于 2022-8-25 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莫拉菲 于 2022-11-20 13:36 编辑

随笔·从我对马鞍的分析失误谈起

一、对于马鞍在南海发展受明显抑制的现象的思考

我在两天前做了一篇分析①,展示了我对马鞍这个TC的想法,不过两天来的情况的变化,令我渐渐地对此有些不再满意。站在马鞍开始日薄西山的时刻,我还是决定写一篇东西,来梳理一下我的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的分析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可以说主要有4点——低估了风切的强度,高估了南亚高压外围急流,低估了西南季风,没考虑到干空气

1.风切问题

主要由南高外围急流带来的风切,这是导致马鞍在南海发展受到限制的最核心的因素。

我曾预计马鞍将有可能依靠充沛的水汽供应,南亚高压带来的赤向流出和我所想象中的“在无完整高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使TC前方风切减小”的效应,迎来一段可称惊艳的发展过程。或者再不济,即使受了地形打击,依靠还不错的条件和不至于紧凑的时间,也能发展得有声有色,自成一家风采。

只不过,马鞍最后还是与这盛夏时期的南海众台并无分别,以至于泯然众台矣。

可叹之余,对于我的分析和预测所出现的核心问题,这两天的事实也已经有了眉目。

首先,与此先的预判相比,我对于南高外围急流带来的东北风有着过于乐观的预期,而错估了南高压顶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具体而言,与17年的台风天鸽相比,属于东部型而显得过于庞大旺盛的南高,带来了较之天鸽时期更为强劲的偏东北风,一并压制了潜在的高空小槽南探,为TC打开极向流出的趋势。

伴随着TC进入南海,已有的高空反气旋结构随底层结构的重创而削弱,远在日本以东洋面的小槽的远离,TC的流出渐渐转向纯赤向流出,建立新的高空反气旋的条件也逐渐不存在,从而只能忍受逐渐增大的风切,而偏偏这回台湾附近不再有高反,高空急流强度又强,且北分量偏大,与中层副高带来的偏东风形成了矢量差,而令垂直风切变逐渐加大到超过了TC所能够容忍的,允许TC进一步发展加强的自然限度(到了30-40kt)。

伴随LLCC的逐步偏移,发展时间的所剩无几,本就经历卷眼失败的残存影响,其底层结构无论如何整理,都难以重建出一个足够允许TC进一步爆发增强的核心。其强度发展,或许也只能就此止步。不过马鞍能够保住已有的成就,没有全然让风切破坏掉自己撞山后重建的基础,还勉强加强到了约33m/s的水平,并保持了下来,想来也属不易。

①.gif
②.gif

2.低估了西南季风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显而易见的是,马鞍在进入南海前后,其环流从相对细小的状态,经历了一个较为迅猛的扩张过程,而令系统一下子扩张了体量,而一度显得有些“消化不良”。尽管依靠不错的流出,系统算是控制住了自身的环流大小,但代价仍然是没有了此前那样相对纤细的环流规模,对于结构调整、能量集中等悉皆会存在不利因素。俗话说,船小好调头。如果TC不是在山区损失得不轻,令原本紧密的环流变得松散了,也许能更好的利用好这些水汽。

3.没有考虑到伴随在系统后方的干空气

这是由爱好者特别指出的因素,即马鞍的东侧存在一个显著的干空气区,其明显地抑制了马鞍东侧的对流条件,让马鞍在因风切陷于秃头之余,也卷不起螺旋雨带,对于云卷眼的构建同样不利。

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这里有如下三种推断:

(1)前阶段相对强大的副高下沉气流的控制,对于对流活动的抑制,相应地阻断了对流层内不同层面水汽的交换。

推论:副高控制区的水汽压在了500hpa及以下层面,而200hpa又有很强的气流,留不住水汽。

依据:盘踞在我国大陆上空的副高中心区,与位于东海及以东洋面的副高中心区,有着相似的特征。

何以证伪:确认这一干空气区域内是否存在下湿上干的特征,而副高控制区的对流层内不同层面水汽的交换是否存在其往年规律之外的,一定程度的“断层”现象。

(2)与TC经过山脉的过程中的焚风效应有关

推论:因为焚风效应,系统东部存在残留的负涡度平流区和下沉运动。

问题:这种效应的残余影响能维持多久,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影响到现在。

证伪方法:①比较过往穿过高山的TC的案例,判断是否有类似的例子出现。②检查TC活动在撞山前,其东侧有没有类似的负涡度平流区和下沉运动。

(3)与在发展过程中,马鞍出现过的被称为“尾巴”的季风尾流有关

依据:17天鸽上,乃至作为22马鞍前世的11马鞍身上有着与之类似的特征。

证伪方法:需要具体地考察这一季风尾流的成因与消亡,以及中间是否伴随有类似的干区、负涡度平流和下沉活动现象。

我个人主观上倾向于两者的结合,以(1)为主,以(2)为辅,也考虑(3),而这一现象同样可以通过检查以往的案例来进行判断。至于能否获得相应的具有普适性的结论,也只有在经过了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后才能知道。

对于马鞍这个TC剩下来的发展前景,基于现有条件的预判:

上述四个条件,在未来的若干小时内已不会有改进重来的机会。至于临近登陆时与南高外围急流的互动,令风切的增大或减小;陆地摩擦所带来的爆对流的可能性等问题,也许会对系统的发展造成影响,却已经无关大局。就此推论,这个马鞍的强度将大概率止步于此,即至TY水平,或者说,TY的中下限(33-35m/s左右)

唯一比较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这澎湃的西南季风,马鞍将在多大程度上,为粤西、海南、广西等土地带来降雨和地质灾害。

③.jpg ④.jpg

二、这个TC带给我的个人体会:

看到这个自己确实寄予一定希望的马鞍,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夏季TC那样,几乎全程陷于强风切的困境,在撞山后,虽是几经波折,却到底没能真正东山再起,最后在仿佛没有意义的挣扎中走向末路,也还是觉得未免有些惋惜。

想来这马鞍,也是成也时运,败也时运。副高的减弱给马鞍、蝎虎这些在远洋蛰伏的TC提供了机会,给了它们不同于他们的前辈的命运;然而,南高的形态,小槽的配置,副高的实际引导状况,却也捏死了马鞍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倘南高不是这样的形态,南高外围急流弱那么一些,倘马鞍北侧有个靠近些的小槽,倘马鞍途径菲律宾时的路径能偏北些,这马鞍的强度不至于止步于此。想到其自远洋来一路顶着恶劣环境却执着向前的长途跋涉,以及撞山前那转瞬即逝散发着的昂扬气势,回忆起五年前那个耀眼的身影,也终究是显得遗憾。

不过,较之它的众多径直消散在茫茫大洋的前辈们,说来也算幸运——至少它还拥有过可以起飞的图景。

至于马鞍走后的这段风季,这变动着的世界,也依然在以它自己的逻辑和规律运行着。经过阳光暴晒已久的,广阔的西北太平洋,不意外地再次成为群雄逐鹿的舞台。在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演出里,有不少可称精彩,值得称道的表现,也有着一些虽然惊艳,却到底差那么几分力度,而终将为人渐渐遗忘的意难平。无论如何,这些都已经与马鞍无关。

有时候也觉得,马鞍这样的TC,纵是那般不起眼,似乎应该为自己的失败和落魄而受尽屈辱和蔑视。然而,它们却也仿佛在自己生命的尽头,褪去了那些不甘所可能带来的最后几分暴戾,而在消隐于世的途中,化为流淌山间的清雨,或多或少地,消融了一方炎暑,滋养了一方草木。

即使在漫长的历史纪元中,这份奉献显得是那般微不足道,无论如何,这毕竟是它们存在过的痕迹。也许在某片森林里,会有个站在屋檐下的孩子,眷恋这阵阵细雨微风中摇曳的树影。于此而言,我也似乎无从评价它们生命的意义。

也想来,如烟花一样灿烂华丽,为万人所惊叹、赞美,固然是一种对人具有吸引力的境遇,然而世上烟花何其之多,人们厌倦了,又何不会另寻他趣呢。没准哪一天,看够了打在天上,震响一刻的大礼花,人们又可能转而对可以攥在手里的小烟花抱有兴趣。与那种带有威慑感的不可触碰相比,这样子的小烟花倒是更有温度一点,似乎也能照亮得更久一些。

只是这小烟花,也终会有燃尽的时刻。待这份美好消逝,留下的,也不过是一根光秃秃的铁杆,还有满地尘烟。

……

反正,我们这个世界,如同风起云涌,大浪淘沙,时间的洪流以压倒性的力量向前,将其所触及的一切事物都最终卷走,落于虚无。

可谓“筵席总是,曲消人散;高楼歌舞,终有竟时。丧钟为每一个人而鸣。”

作为思考着的个体,在这么个动荡颠簸的世界里,也终将需要对于自己的生命处境,对于那些绕不开的困境和追问,比如,我们应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我们生命的价值可以是什么,这样短暂的一生究竟有什么意义,作出思考和回应。以让我们可以更接近自己真正想要活成的模样,也让自己在走到生命尽头时,心里能至少多那么几分宽慰与平和。

其间种种思绪,终是无处落笔。很多东西,也只能花一生时间来探寻。

夜深了,风吹着。许多时候,纵是有满天繁星,没有这近在咫尺的灯光,也似乎无法照亮我们眼前的路。月儿在何处,故是不知。至于太阳,更不敢妄求。站在这世界的荒原之上,面对这无尽的夜,作为行路人,即使可以休息片刻,在再次启程时,除了裹紧大衣,加紧赶路外,似乎也别无选择。

也许有朝一日,我可以走出这荒原,也许直到生命的尽头,眼前也依然是漫天黄沙,我不会知道。

无论如何,无论这风季,还是这人生,亦或这世界。其热闹也好,寂寥也罢,昼夜轮转,那些时间终究会结束;是花开也好,花谢也罢,草木枯荣,也最终会留下确定的结果。对于我们所见证着的这一切,若干年后,也许无人问津,也许有人拾起,也许有人感慨、把玩,却也都不过是些已经无法复现和重新体验的岁月。

到头来,也依然不外一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jpg
2.jpg

3.jpg

①附:我对马鞍写的第一篇分析(节选)

看到这个TC的表现,想谈一些想法。

简而言之,马鞍这个TC,仅仅在没有人看好的当下,作为一个上午LLCC还显著裸露在外的TC,就已经展现出了一股不屈居人之下的气魄,快速构建起CDO+算是成环的大半个底层眼,俨然一副要与天下争雄的态势。这里就想起了五年前那个似曾相识的TC,那个同样最终展现了惊艳的近岸爆发的TC。

就我这边观察到的信息来看,与那个TC相比,南亚高压盘踞的形态同样让南海北部-巴士海峡吹偏东-北东东风,这会不会是令系统在自身没有完整高反的情况下降低风切,而快速摆脱困境的条件之一,值得观察(不过高层已有反气旋式环流,证明目前TC的流出也不俗,(也具有一定抵抗风切的能力),至于这与CIMSS图上画出的“完整高反”的区别究竟在哪,是我个人的一个疑问);而包括北方可能有小槽疏导流出(或者距离可能过远,待观察)等,前面提到的优越的下垫面环境,乃至包括被过于肥大的副高压抑得可能有些看不出来的,拉尼娜+TIOD负相位带来的印尼-菲律宾一带的较为有利的抬升条件等,都是与17天鸽相似的因素,所以马鞍的发展似乎值得期待。

不过难以避开的吕宋岛的地形影响,与天鸽相比没有一个位置恰到好处的高反,以及不确定能否就此顺利接上南高外围急流带来的最为猛烈的赤向流出,包括有朋友提到的南海北部因8月以来一个弱TC及其后续的“降温”所带来的下垫面条件的微妙变化等,都有可能对于TC的强度上限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在最顺利的情况下,要是能结构相对完好地掠过吕宋岛,接上南高南部的急流带,配合依然维持在30℃左右的高海温带,不容低估的西南季风,这个TC依然有潜力带来不可思议的表现。

只是,倘若这马鞍最终还是在吕宋岛的地形这里折戟,把赖以爆发的核心区结构摧残大半,就此无力回天,拖着个残败不堪的身躯,浑浑噩噩地游荡个一日两日,就此撞山消亡,落得这般命运,那大概也会是天意吧。同样的条件,如果它的路径稍微北了那么一些,而足以绕开这吕宋岛,会不会有所不同呢?一个周围环境姑且适宜,已经显露出威力十足的进攻锋芒的TC,却因这种不可抗力而就此磨去心气,萎靡不振,想来好像可悲了点。

想来,感叹什么,可惜什么,好像都还太早了,在这种复杂形势面前,姑且静观其变,没准算是更明智的做法呢。如果这个TC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走过去,虽然会不被人记得,但也免去了被别人比来比去的议论,更不会造成过于严重的灾害和破坏,没准,倒也是一件好事呢?

总之,目前来说,决定马鞍发展前途的决定性因素,大概还是其经过吕宋岛的路径,是迎头撞上山脉,还是擦过,或者完全绕开(显然概率最低),对于这样一个已经初步建立核心的TC而言,便是天壤之别。此外,包括其经由路径的具体的下垫面条件,TC与南高外围急流的互动,TC与北侧小槽冷空气的互动等,都是可以考虑的因素。出海后亦有36h左右的时间窗口,即使有所损失,也未尝不是一个可以重振旗鼓的机会,全看能做到什么地步了。

而不管怎样,成败与否,就彼此面临的还算是相似的环境条件来说,这马鞍想来都不啻为可以与天鸽相比较来进行分析研究的一个案例。



评分

参与人数 3金钱 +40 威望 +10 贡献值 +10 收起 理由
win107123 + 30 精品文章
5811艾达 + 10 + 10 + 5
327 + 5 原创帖

查看全部评分

“分析写作练习”计划现已终止,具体原因参见 https://tybbs.org.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4093&page=1&extra=#pid4120459 里第8楼的陈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7033

回帖

6万

积分

总版主-南亚高压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9238
发表于 2022-8-25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鞍和天鸽的相似点:时间、环流大小
除此之外完全不是一类环境培育出来的东西,至于路径就是启德翻版了
炎热无风的夏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9809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厄尔尼诺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54151
发表于 2022-8-25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切太强了,总体而言情况在飓风模式预料之中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 收起 理由
莫拉菲 + 1

查看全部评分

2003-2022台风投票 / 隐藏内容请勿转载 / Strong claims require strong evidenc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206

回帖

1万

积分

超强台风

积分
15796
 楼主| 发表于 2022-8-2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拉菲 于 2022-8-25 10:19 编辑
yrch007 发表于 2022-8-25 08:38
马鞍和天鸽的相似点:时间、环流大小
除此之外完全不是一类环境培育出来的东西,至于路径就是启德翻版了

嗯,的确,TC本质上是环境塑造的,一个撞了山一个没撞山,一个南高压顶一个有小槽疏导,一个面对高风切一个一路绿灯,天鸽各方面来讲有着比马鞍好得多的环境,自会走出截然不同的道路;舍此之外个人以为在菲东登陆吕宋岛前的那一小段的表现还算似有相似之处,比如东北侧的小槽,比如发展起来的反气旋式流出,以及中道夭折的近岸爆发,不然我也留意不到这个TC了
“分析写作练习”计划现已终止,具体原因参见 https://tybbs.org.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4093&page=1&extra=#pid4120459 里第8楼的陈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206

回帖

1万

积分

超强台风

积分
15796
 楼主| 发表于 2022-8-25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327 发表于 2022-8-25 09:00
风切太强了,总体而言情况在飓风模式预料之中

对于这一点我倒是有些好奇,如果说风切跟过强的高空急流有关,为何这回南海的风切会到30-40节,却又止步于此,没有到达更高,而可能让马鞍保住自己的CDO,虽然存在高低层分离的现象,却没有被径直切烂,甚至到后期还能卷一卷眼;南海北部的风切究竟是怎么来的,如果变动一些条件,比如南亚高压的形态略有区别,经由南海的风向风力有所变化,这种风切会不会变得更小
“分析写作练习”计划现已终止,具体原因参见 https://tybbs.org.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4093&page=1&extra=#pid4120459 里第8楼的陈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390

回帖

5866

积分

强台风

积分
5866
发表于 2022-8-25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想起08年鹦鹉,也是秃头登陆
喜欢下雨的夜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0

回帖

2831

积分

台风

积分
2831
发表于 2022-8-25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体会部分写的很好,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24

回帖

4255

积分

台风

积分
4255
发表于 2022-8-25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来蹭个楼(不会大尺度分析只会中尺度

马鞍的真正北分量增加是在完全脱离对流整体后,事情还要追溯到几天前

马鞍前身的东风波在大洋上西移的过程中对流日际变化很明显,入夜后对流层上部快速降温导致产生更多的CAPE,深厚对流发展一度超过平衡高度,随后上升气流塌陷补充下沉气流,形成的类似ost的东西。这种现象大概持续两天,深厚对流的互相竞争和消散,消耗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出来的潜热以及对流消散后的层云水汽,促进中层环流形成,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锁住,靠雨滴下落带动高空动量下传,在地面创造环流。

当马鞍移到吕宋岛东部时,依靠地形阻碍下获得摩擦辐合提供的动力抬升和正涡度,能量重新分配并集中到中低层,导致气旋式环流增强,水平切变增加,触发更强的积云对流,抬高垂直运动环流,在高空形成阻塞出流,并在地形的帮助下滞留,帮助雨带更好缠绕进中心,随后近岸快速增强。
随后最**的操作来了,选了个最不好的路径穿过吕宋岛,地形摩擦下破坏低层核心,出海后明显升压,后期主要靠中层环流下传。而背风处的低压和风速辐合触发的深对流则一直在拉扯中心,西南侧高对流活跃度,导致台风重心调整,导致出海后一直西。

在发展途中高层云系表现出卷云和锯齿状,东北侧的密集低云线都指示可能存在的高低分离。推测是入海后自身强度不足,风切不减引起的。至于为什么对流卷绕不起来,个人推测是高空东风急流靠近,高空气流的切离造成的。

高空东风急流在台风系统的改变流场下在下游形成明显的分支辐散,指示这里有强散度,高空散度正值配合低层辐合,维持强的上升运动,强上升运动耦合正涡度,进而使涡柱增强,导致深厚对流在西南侧发展旺盛,通过改变旋转风结构来拉扯台风中心一直西行,推测这也是为什么“半裸秃头”的时候仍然维持西行。

而东侧的危险半圆几乎没啥对流活跃度,虽然有中低层湿区和低层不稳定层结(位温随高度增加递减了一定高度),但是高层干区和下沉的叠加让对流不稳定度降低,虽然靠风速震荡出了几波小对流,但较大尺度的抑制对流,削弱了地面和高空急流的能量交换,导致快速西移时高空风很大但地面没啥大反应。
28QM[I5248W%(8Q)[I37KLN.png
D}WD(WXB1`T499_I][1FP)6.png
OJVS[62MP7(E$SLN7TKG.png
Q[CHUV7%[6WA`UDGN8$[G09.png
QQ截图20220825105655.png
U`D9G$E~[SX90LX(21S@NDH.png
WGTZ2JV3CIS(Y8S}2N3NBLI.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1238

回帖

5438

积分

强台风

积分
5438
发表于 2022-8-25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m198406132 于 2022-8-25 12:34 编辑

不过,玛鞍最大变化还是吕宋以东海面,那里是决定北上琉球同西进南海二选一,因为当时低层引导同高层引导区别,越弱越北,越强越西,当时EC决定报有几报一度预报22日吕宋以东北上问题,如果要北上琉球,必定是高低层分裂,但是实况玛鞍在吕宋以东确实高低层分裂,但是风场扫描是40-45KT,显然不能用最低层700去看的。
20220822.03.NWPacific.700to850mbDeepLayerMeanLarge.png
20220822.03.NWPacific.500to850mbDeepLayerMeanLarge.png
这就能说明玛鞍22日缓慢西进而不是北上琉球原因,也就是数值例如CMC北上琉球去台湾原因。22日绝对最关键,如果玛鞍当时风场没有35KT,甚至只有25KT且高低层分离状态,那么结局同19年丹娜丝一样,低层LLCC不能过山,被迫北上,由于没有自身减弱风切能力,自然北上琉球.....这里一旦选择LLCC颗奔绕吕宋北上的话,很大概率不会西进南海,会继续维持高低层分离状态,可能北上未到琉球降格LPA。
所以只有22日玛鞍达到TS40以上,才会有后来建立风眼等强度,否则后面进南海路径是不需要分析的。
当然丹娜丝同玛鞍也有很大区别,丹娜丝有大量水汽,玛鞍没有,自然少了很多额外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24

回帖

6063

积分

论坛版主-副热带高压

点点繁星,似是水晶,点缀天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63
发表于 2022-8-25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麦尔修Mark 于 2022-8-25 17:58 编辑

个人认为,这个干区有一定情况来源于先前TUTT南探的弱上层槽(UL槽),通过355K,在双台之前西太是遍地高位涡的。马鞍出生时就有TUTT伴随,当两天前日本北部一个槽位南探时,有一个上层脊在日本被挤出,同时带给蝎虎风切,但是有一定的TUTT被推向南边,一部分UL槽西进南海。
当南高给予马鞍风切的时候,抑制其东北方的对流上冲,高层东风的持续,让UL槽携带的干空气直接冲进马鞍东北,当然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由于TUTT横行,西太这波其实略有北大西洋的感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6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台风论坛 ( 沪ICP备20014818号-2 )

GMT+8, 2023-6-1 19: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