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记载,遮浪录得持续61m/s的风向是东北风,我们对照雷达图可以发现,遮浪海洋站当时正处于外眼墙第二象限,这个位置海拔41米高的测站能够吹出如此强的风速十分罕见,且风速仪在未到最大风前就被摧毁。要知道2013年天兔内眼直接经过遮浪海洋站,其录得的最大10分钟平均风也仅48.6m/s,不过两次台风过程的站点场地已有变迁,天兔袭击时最大风又是西风。这些因素我们稍后会进一步讨论。
距离稍远的汕尾国家站同样录得了破纪录的大风。其数据完整,在上午11时前后录得的最大10分钟平均风达45.0m/s,风向正东,阵风60.4m/s(海拔4.6米,风杆有近10米高度),55~60m/s的阵风持续了约半小时。这一纪录同样未被天兔打破。根据档案所述,当地群众反映风力之强为70年来罕见。飓风叠加风暴潮对汕尾港及农田造成了严重破坏,海丰县死亡人数更达23人。
《台风年鉴 1979》中的站点大风实况,数字是阵风极值(m/s)
3.2. 港澳实测
港澳方面在早年已经有一批质量较好的测站,对评价台风登陆强度有较大帮助。
香港境内的测风站全部位于安全半圆中。录得最大风的测站是位于港岛东南侧的鹤咀(CAD, 61m),其在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竟录得最大10分钟平均风108kts(202km/h)。但这个测站的情况与黄茅洲、遮浪类似,对其数据需谨慎。临近的横澜岛(WL, 风速计75m)录得的最大10分钟平均风是152km/h(西南),赤柱(STL)录得的最大小时平均风是148km/h(西北)。其中横澜岛环境较为开阔,数据质量佳。通过海拔订正,横澜岛一带的10米最大风约为130km/h。
距中心更近的维港一带测站则多有不当风的干扰,有少数录得极强风力。进入眼壁位置、海拔65米的赤鱲角(CLK)最大1小时平均风达148km/h,九龙天星码头(SFP)达130km/h。考虑海拔折算后,该数据大致支持荷贝在香港西部拥有标准强台水平。总的来说,荷贝影响下全港一小时平均综合风力至今仍居70年代以来第二位,且是排行榜前列唯一一个在普遍吹西风的状态下达成的,足以彰显荷贝的实力。
荷贝在下午4点前后最接近澳门,根据SMG的资料,当时位于大炮台的气象站录得的最大一小时平均风71km/h(西),阵风129km/h。澳门本地的灾情损失不大。大炮台吹西风会受陆地影响,这可能是实测风速不佳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荷贝的眼墙已受地形影响数小时,加之登陆后移速变慢,风力下降可能较明显。但珠江口西侧的风速资料不够密集,荷贝的第三次登陆风力应偏向于通过气压推估。
鹤咀过程风速图,其中间有一段先下降再上升,并非风眼所致,是来自于风向变化后地形的干扰[1]。
3.3. 早期风速实测的数据可用性问题
从雷达图以及汕尾的气压实测可以明确得出,当地并没有进入荷贝的内眼墙,连向南突出的遮浪半岛也难以做到。通过海拔订正及使用WMO推荐的表面风转换粗糙系数0.005及0.03分别计算[4],遮浪的10米平均风也有十分钟>48~51m/s。如果以此推断荷贝当时的最大风力,又似乎显得过于夸张了。类似地,汕尾站并不位于迎风方向,其东侧是陆地,国家站的风速理应会有所减小,仍录得了十分钟平均45m/s。再者,在现代有足够密集的测站后,外眼墙下的低海拔非迎风站点能达到持续14级以上也寥寥无几。那么这样的实测是否存在可靠性问题呢?
笔者整理过沿海国家站风速纪录数据[7],当时就注意到,在80年代以前许多国家站存在至今无法复现的高风速,有些甚至超乎常理。如福州国家站在5413号台风影响时录得了持续飓风,当时两者距离甚远,且站点并不临海。我们认为,一些过高的数据是不能贸然使用的。
现代遮浪海洋站站高19米,周围被乱石海岸环绕。1979年的遮浪站风速计高度有41米,容易存在更强的地形放大效应。查阅1979年以前遮浪海洋站的全年平均风速可知,其在ENE和E向最大,达7.9m/s,其次是N(7.3m/s), NNE和NE方向紧随其后。而SE-S向和西风的全年平均值只有3.8~4.9m/s,南风风速几乎最小,这与周边站点的普遍特征有异。可推出当时测站存在特定方向的地形干扰。遮浪的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也比其它海洋站更多,该站存在常年风速偏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从一份1976年的论文《风仪换型前后风速资料的若干问题》[5] 中找到了对早年不同型号风速仪产生的数据偏差分析。该论文为早期中国大陆记载的异常高风速数据提供了技术解释。
可见,早年许多强实测实质是风压板仪器的严重误差导致的。不过,一般风压板的有效量程只有40m/s,这大致能够排除汕尾和遮浪在当时使用风压板的可能。只是,具体的风速仪使用型号记录难以考证。广东沿海在当年应该存在一些使用风压板的站点,如深圳的极大风到40m/s便无法记录,居于内陆盆地的惠阳国家站竟录得持续27m/s的平均风,阵风记录却丢失,应是使用风压板风速计所致。
另一方面,遮浪属于海洋局系统的站点,其使用的气象仪器并不受气象部门调配。不同品牌和做工的风速仪精度同样存在差异,这种现象直到21世纪还存在[6]。而在1979年,国家站的风速仪型号比现在混乱得多,数据也难以对比求真。
综上所述,荷贝时遮浪和汕尾国家站的实测无法排除因地形或仪器因素导致偏大的嫌疑,用于台风定强需谨慎。由于年代久远,风毁的细节已难考证,除了遮浪海洋站记录的风毁外,还有瓦片插入树干内、被当地居民认为是70年罕见的描述。这些恐怕无法用于评估精确数字。但保守估计,荷贝的外眼墙在汕尾红海湾区域带来的10米平均风力至少在14级以上。
四、 登陆强度综述
强副高推动着荷贝快速前进是其制造强风的有利因素。根据HKO的报告,荷贝在南海北部的平均时速在35-40km/h左右。日出后,荷贝更是进一步加快脚步,通过前文雷达还原的移动路径,我们可以发现,在上午9时至中午12时之间是荷贝移速最快的阶段。尤其是登陆前三小时平均移动速度竟达50km/h,甚至快于类似的高速西行超台9615,在南海北部几乎绝无仅有。毫无疑问,其北侧的风力会明显增大,进而靠外眼墙便令汕尾受到了严重破坏。相比起天兔偏慢的移动速度,荷贝能造成汕尾几乎同等规模(部分地方甚至更大)的大风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尽管荷贝在南海到登陆的气压很可能高于天兔,但中心最大风力应更强。加之我们确认了荷贝的登陆时间较之前普遍认为的提前一小时,第一次登陆或具有超台(Cat.3中下限)实力。但在经过大鹏半岛-新界东部的山地后,二次登陆香港时的强度应明显下降,或介于强台与超台之间。
如上,我们基本可以确认荷贝登陆香港新界时的气压为940hPa,则能通过KZC风压对应关系大致评估其强度。以HKO30年平均8月MSLP作为背景气压,系统移速为22-24kt,估计烈风圈半径在190-250海里之间,则得出荷贝登陆香港的强度为1分钟介于105-110kt(荷贝登陆香港时移速有所减慢,或应偏小一些);而登陆大鹏半岛的强度可至1分钟115-120kt左右。其中风圈大小和背景气压仍是不确定因素,另外,KZC对眼壁置换状态中的台风评估精度偏差,故相关结果仅供参考。
KZC风压对应关系计算的荷贝登陆大鹏强度(之一),这里考虑的是登陆前一小时的实际移速,及假设为1003hPa的背景气压和250海里的烈风圈半径。
荷贝以951~955hPa从新界出海,不到一个半小时(下午4时)便在中山和珠海交界一带第三次登陆。鉴于澳门实测点与登陆地尚有20-25km距离,估计第三次登陆的气压仍可能低于960hPa。澳门的风力实测则相对普通,造成的破坏也不算严重。但对珠江口西岸来说,荷贝至今仍持有许多城市的风速纪录,其在斗门站造成的极大风有39m/s;中山极大风40m/s;佛山极大风达37m/s,这些测站都不算当风。荷贝也很有可能是珠江口内海西侧的气压纪录保持者(登陆点以南的珠海国家站历史最低MSLP≈967hPa,唯荷贝时无资料)。
五、总结
1. 本文根据历史雷达和实测资料,对7908号超强台风荷贝在近海到登陆的过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其中,路径的时间节点细节得到确认,这有助于定强的参考;
2. 荷贝在汕尾的实测数据可能偏高,通过粗糙系数订正以及粗略的质量检查,认为遮浪附近上午10时的真实10米最大十分钟平均风不超过52m/s,且测站基本没有进入内眼墙;
3. 早期中国大陆国家站,尤其是使用风压板仪器的风速实测均有虚高之嫌。另一方面,其量程有限,相关数据不能直接用于参考,尤其是评估台风强度时需加以留意;
4. 荷贝近海的结构和形态变化与2013超强台风天兔颇为相似,后者的实测资料为还原荷贝的定强尤其是气压变化有一定帮助,评估结果可以和香港西部的实测推定吻合;
5. 实测支持荷贝在新界西部是标准强台水平,澳门实测支持荷贝以≤960hPa的水平第三次登陆;考虑荷贝的移速极快,其风力会较相似类型台风更大。总而言之,荷贝在第一次登陆时应有合格的超强台风实力,是建国至今珠三角地区的最强登陆台风。
登陆前后个人定强(P-)及与不同机构对比见下表:
WP091979 HOPE 登陆阶段个人定强 |
UTC | P-LON (°E) | P-LAT (°N) | P-MSW (2min, m/s) | P-MSW (10min, kt) | P-PRS (hPa) | JTWC MSW (1min, kt) | CMA MSW (2min, m/s) | CMA PRS (hPa) |
080112 | 120.1 | 21.3 | 58 | 110 | 925 | 120 | 60 | 920 |
080118 | 118.3 | 21.8 | 55 | 105 | 930 | 115 | 60 | 925 |
080200 | 116.6 | 22.16 | 60 | 110 | 925 | 105 | 60 | 940 |
080201 | 116.2 | 22.26 | 62 | 115 | 925 |
| |
|
080202 | 115.74 | 22.35 | 62 | 115 | 927 |
|
|
|
080203 | 115.25 | 22.42 | 60 | 110 | 929 |
|
|
|
080204 | 114.8 | 22.45 | 55 | 105 | 932 |
|
|
|
080205 | 114.42 | 22.47 | 52 | 100 | 940 |
|
|
|
080206 | 114.13 | 22.4 | 48 | 90 | 948 | 85 | 45 | 955 |
080207 | 113.86 | 22.4 | 45 | 85 | 953 |
| |
|
080208 | 113.57 | 22.4 | 40 | 75 | 958 |
|
|
|
080209 | 113.25 | 22.4 | 35 | 65 | 963 |
|
|
|
080210 | 112.95 | 22.4 | 33 | 60 | 967 |
|
|
|
080211 | 112.6 | 22.4 | 30 | 55 | 970 |
|
|
|
080212 | 112.25 | 22.4 | 28 | 50 | 974 | 70 | 30 | 970 |
荷贝至今持有的纪录:
汕尾、遮浪海洋、惠阳、深圳、赤鱲角、斗门的本站最大风及阵风极值;
中山、顺德等地的本站阵风极值;
深圳、香港西(北)部、中山沿岸(估)的最低气压极值;
1973年起香港东登台风七站最高小时平均风速极值;
1973年起香港台风影响下七站最高小时平均风速第二位。
勘误:
天涯的回顾中提到汕头录得42m/s的风速,该数据来源不明。当日汕头站最大10分钟风是20.3m/s,极大风速33.4m/s。
后记
本文虽发在回顾版,其实更像是份没什么技术的技术报告。笔者也有些年没写长篇大论的台风故事会了,毕竟个人时间紧张了,时代也变了。这样一篇文章可能都略显臃肿。另一方面,个人的文艺细胞不如很多同好丰富,天涯的文笔无可挑剔,我若再写份差不多的回顾反而有点多余。既然手头上有一批详细的资料,台风考古界又一直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那么我能在这方面做份贡献也是不错的。
这些年南海近岸爆发的台风越来越多,整体强度也在提升,很多早年的纪录开始走下神坛。荷贝的数据虽然存在争议及客观条件的不同,但我们仍能印证,荷贝将毫无疑问在广东登陆第一梯队上长期据有一席之地。近海的空间始终有限,这意味着爆发台风的速度还不能太快,因此,华南极端强台的威胁,终究来自于两大守护神中间留出来的一道窄窄的巴士海峡。如果荷贝进入南海的位置再南一些,恐怕就是更加触目惊心的一副场景了。
2018年9月16日,强台风“山竹”以硕大的环流和强风暴雨席卷粤中,它没能躲过吕宋的阻拦,进南海时气压已经到了955,却凭借残余的外眼墙和高移速创造了珠江口的又一个历史。一时间,荷贝的名字又被提起。但没有人知道,真正的漏网之鱼会在什么时候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