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岑智明台长上任后,天文台发警告的作风和以往有很大转变,变得特别进取。其实,从岑台长平时的言论,不难发现他比我们风迷更「盼风」,例如去年4月回顾以往的十号风球,7月韦森特袭港果真为香港带来十号风球。当台风袭港时,他又会在社交网站发表天文台内部的照片。就在刚过去的星期三,暴雨使天文台发出黑色暴雨警告,岑台长便立即在社交网站发表留言「昭告天下」,表现十分雀跃。
岑台长在早前于网志发表了一篇关于1900年庚子风灾的文章,详细描述了当时情况和以往11月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数据,又再揭露了他「盼风」的本性。由于他的文章,我翻查了一下以往深秋至初冬影响香港的台风的数据,打算在这里作一些回顾。
1900年庚子风灾
我想对于这个风暴,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要说的岑台长基本上都详细地描述了。1900年11月8日至9日初段,香港基本上受较微弱的东北季候风影响,早上气温大概在20度左右。除了一些降水外,天气不算太差,11月9日更有少许阳光。虽然岑台长提到这个风暴环流大,我也不排除11月8日至9日香港的弱降水是由于西风带拉扯这个风暴的云系造成,但恶劣天气集中于11月10日。以下是风暴影响前后香港的天气:日期 | 最低气温(摄氏度) | 最高气温(摄氏度) | 降雨量(毫米) | 日照时间(小时) | 11月8日 | 20.4 | 25.7 | 10.8 | 0 | 11月9日 | 20.8 | 24.7 | 13.3 | 0.2 | 11月10日 | 21.5 | 25.7 | 120.2 | 0.3 | 11月11日 | 15.3 | 27.3 | 0 | 8.5 |
11月9日入夜后,香港风力逐部加强,半夜前已达烈风程度,风向为东北。11月10日清晨,风暴经过香港东部陆地,并从大鹏湾进入深圳地区。当风暴最接近天文台总部时,天文台录得每小时平均风速为113公里,平均海平面气压974.9百帕斯卡,可以肯定当时风暴仍有台风强度。
风暴登陆后,北面的东北季候风已经加强,并发展出冷锋。估计风暴在冷空气入侵和欠缺水气支持的环境下,加度快速减弱,当天黄昏前已减弱至热带低气压,甚至消散。和冷锋相关的冷空气在11月11日抵达香港,这次是干冷过程,所以香港迅速转晴。
庚子风灾800公里路径
庚子风灾300公里路径
1900年11月9日天气图
1908年12月风暴
1908年12月上旬,东北季候风已经稳据华南沿岸,香港早晚变得清凉。这时在菲律宾以东海域形成了一个热带气旋,并在12月5日进入南海。这个风暴稳定向西北移动,并进入香港800公里范围。12月7日,东退中的副高令这个风暴到达香港东南约500公里左右时转向东北移动,并在翌日横过台湾以南海域的吕宋海峡重新进入西北太平洋,而且转化为温带气旋。12月8日,强烈且潮湿的冬季季候风抵达华南沿岸,并为香港带来三天寒冷和多雨的天气。
这个风暴基本上没有影响香港的天气,只是纯粹当年预测天气技术水平低,所以才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估计警告生效时间大概在12月6日至8日。不过值得留意的是,这个热带气旋警告是天文台成立以来年内最迟发出的警告。如果这个风暴发生在今天,我想下场应该和2004年的南玛都差不多。所以说,天气预测水平进步,要破纪录就变得越来越难了。
1915年11月风暴
岑台长提到,天文台成立到第二次大战前,仅有三个风暴令天文台在11月录得烈风,这股风暴便是其中一个。
1915年10月最后几天东北季候风影响华南,香港气温下降至20度以下。随着东北季候风缓和和充沛的阳光,11月首几天气温稳步上升,11月4日更达到炎热水平。一个不知是什么强度的风暴在11月3日于菲律宾以东出现,路径大致向西北偏西至西北移动,进入南海,并在11月6日早上登陆广东西部。这个风暴在香港西南210公里左右掠过。当这个风暴到达香港西南时,曾有三小时使香港天文台吹起持续烈风,当时最高每小时持续风速为70.4公里,最高阵风为每小时111.1公里,最低每小时海平面平均气压为1002.3百帕斯卡。可是风暴靠近香港的这几天,香港天气不见得特别差,这是风暴靠近前后的天气:日期 | 最低气温(摄氏度) | 最高气温(摄氏度) | 降雨量(毫米) | 日照时间(小时) | 11月4日 | 22.5 | 30.1 | 9.8 | 3.6 | 11月5日 | 23.0 | 26.6 | 19.2 | 0.1 | 11月6日 | 24.1 | 27.2 | 7.7 | 2.3 | 11月7日 | 23.8 | 28.1 | 0 | 8.7 |
天气最差的日子是11月5日,但雨量也只不过是19.2毫米。随着风暴在11月6日早上登陆并快速向西移动,香港迅速转晴。从天气图上发现风暴在11月7日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香港已再回到炎热的怀抱里。
1915年11月5日天气图
1939年11月风暴
1939年11月18日,一个热带低气压在棉兰老岛以东形成,并迅速增强成台风。台风横过菲律宾后,11月21日风暴到达南海群岛以北海域。东退中的副高令这个台风转向西北偏北移动,靠近海南岛东部海域。连绵不绝的雨带从11月22日开始影响香港。台风开始转向东北移动,直趋珠江口一带。根据一份文献记载,11月23日台风横过澳门,并在两小时后吹袭香港,香港天文台纪录到15分钟风眼的平静。不过,根据天文台提供的路径数据,台风是从香港以南掠过,最接近天文台的方向和距离是东南偏南约65公里。根据天文台提供的资料,这个风暴在香港西南面250公里左右时,曾使天文台录得1小时的持续烈风,当时的持续风速为每小时64.8公里,最高阵风更是达到飓风程度的每小时118.5公里。从天气图可以看到,东北季候风在11月23日抵达华南沿岸,冷空气令风暴开始出现锋面结构。风暴掠过香港后向东移动,11月24日转变为温带气旋,掠过台湾以南海域,并重新进入西北太平洋。
风暴吹袭香港期间,并没有造成重大损失。香港天文台录得最低每小时海平面气压为989.5百帕斯卡,显示风暴最接近香港时应该仍有强烈热带风暴的强度。以下是风暴吹袭前后的天气:日期 | 最低气温(摄氏度) | 最高气温(摄氏度) | 降雨量(毫米) | 日照时间(小时) | 11月21日 | 22.6 | 26.7 | 0.1 | 3.3 | 11月22日 | 22.2 | 24.9 | 18.1 | 0 | 11月23日 | 17.1 | 25.4 | 102.2 | 0 | 11月24日 | 17.1 | 24.4 | 0 | 7.6 |
这个风暴的路径极为罕见,自西向东近距离掠过香港的路径很少出现。在香港附近发展出锋面,开始转化过程,亦是香港风暴历史中的经典。
1939年11月风暴800公里路径
1939年11月风暴300公里路径
1939年11月23日天气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