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北太平洋而言,1974年可能算不上一个值得被后人津津称道的年份。JTWC的数据显示,当年西北太平洋这个暖池共有35个热带气旋生成,其中仅有2个四级台风和1个三级台风,而热带风暴与热带低压个数居然达到了19个,占了全年的一半还多。然而1974年却注定不是平庸的一年。当年西北太平洋不少热带气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诡异的路径。譬如7416号(JTWC:TD19W)强热带风暴(当时NMC称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11级热带气旋为台风),在苏北切断冷涡的吸引与冷涡东侧偏南气流的牵引下踏上北上的旅程,最后与其融为一体。而当时原先位于日本东部海面呈经向状态的副热带高压突然和东北地区的高压合并打通,于是19W顺应天命接受其引导,并在与7417号强热带风暴(TS20W ROSE 罗斯)的默契藤原下,完成一个百年奇迹;再譬如风季末多个风暴在东亚大陆面前戛然止步,恍如海上钢琴师因看不到陆地的尽头而选择让灵魂栖居在深邃的海洋——那个他们出生成长的天堂。笔者根据JTWC数据统计,全年共有13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其中大多数登陆华南沿海地区,但19W罕见地直接登陆山东半岛(CMA Best Track显示为登陆,但JTWC Best Track显示未登陆或擦过),后擦过辽东半岛穿越渤海,最后登陆河北北部沿海。此外还有两个热带气旋登陆浙江,在74年占据重要位置的传奇风暴——13号台风“玛丽”便是其中之一。
台风“玛丽”没有傲人的强度和惊艳的外观,二起二落的生命历程也不足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她却有着74年西北太平洋不少热带气旋共同的特点。她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另外一个风暴携手步入“舞池”,在完成一场不俗的“双人舞”之后华丽地转身离去。她承应舞伴制造的环流形势突变,高纬西折登陆华东并在陆上“逆时针旋转”出海,最后朝东北移去登陆日本,时至今日仍然令后人称道和惊叹。而作为我国七八十年代台风灾害高峰的开端,台风“玛丽”也足够在浙江台灾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8月10日08时,JTWC将一个位于马里亚纳群岛以东海域的热带扰动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编号为15W。15W脱胎于季风槽中,并在发展初期一度向东北方向移动(可能由于定位差异和起编点不同,JMA和CMA的Best Track中在这段时间内未出现东北移向路径)。
8月12日凌晨2时,15W加强为一个热带风暴,并逐渐转朝西北方向移动。JTWC将其命名为“玛丽”。受制于强烈的垂直风切变,“玛丽”一度呈现出温带气旋的样子。当时,太平洋高压强度较弱,但仍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力。而“玛丽”也在此后三日不温不火地朝着西北方向,强度逐渐加强至55knots。与此同时,一个发源于孟加拉国沿海的风暴向西南移动并于14日移到了孟加拉湾北部。在当日20时500hpa高度场图上,青藏高压大致位于我国青海省,在巴尔喀什湖有深槽。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和渤海则为一个低压区。另外,太平洋高压羸弱。
8月15日~16日前后,随着孟加拉湾风暴登陆印度东部沿海,南亚的环流形势发生了剧变。青藏高压东移,高压中心从青海一直移到华北和东北南部,并代替了原来的低压区。而巴尔喀什湖的深厚低压槽与以西北偏西移向并深入印度内陆的风暴发生打通,槽前建立起一支西南—东北走向的急流。这支急流从孟加拉湾一直向东北方向伸展到东亚的高纬度地区。这个高压开始逐渐加强,并且形成了588位势什米的闭合线。
第二段这句无敌了 “其中大多数登陆华南沿海地区,但7416号(JTWC:TD19W)热带风暴(当时NMC/CMA称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11级热带气旋为台风)因为苏北切断冷涡的吸引与冷涡东侧偏南气流的牵引并导致后来两者的合并,和位于日本东部海面呈经向状态的副热带高压突然和东北地区的高压合并打通以及与7417号强热带风暴(TS20W ROSE 罗斯)的藤原效应,” 看的迷迷糊糊的,句子太长了,成分太多几乎看不懂什么意思,[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