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台风
查看: 15049|回复: 20

[2007] 台灣颱風記憶-2007年風季 (前半)

[复制链接]

141

主题

1655

回帖

5万

积分

荣誉会员-暖池

积分
57137
发表于 2008-4-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利用閒暇時間整理了一下07年自己的颱風記錄資料
一時興起就開始寫起風季回顧來
但是礙於工作繁忙
目前只先完成了到8月底的回顧
很多圖檔也無法去整理了..囧
先把文字版本放上來
等全部整理好後連圖片在一起弄成文件檔案上傳

p.s 文章是以台灣觀點去看風季並且逐日的記實~可能很長又很枯燥..
  定位以CWB的定位為主
  參考強度則是JTWC的估計

-----------------------------------------------------------------------------------------------------------------------------

2007年1~3月 無颱風或熱帶低壓形成

2007年4月
生成1個颱風即中度颱風康瑞(Kong-Rey)(0701)。

自2006年12月中旬的潭美颱風消失之後,副熱帶高壓脊南撤到冬季正常的位置,ITCZ大部份區域也順勢進入南半球,北半球熱帶洋面因此歸於平靜,雖然在1月份前期仍有較活躍的越赤道氣流在南海南部的低緯度海面活動,並且與冷空氣造成之東北季風合流產生旺盛對流雲團,但是始終未能成氣候,到了1月後半因為北半球的冷空氣活動加強,越赤道流減弱而讓低緯度的對流雲團逐漸消失,間熱帶輻合區(ITCZ)明顯壓到南半球上空。

這種平靜無波的情況一直維持到了3月下旬,西北太平洋副高壓脊線位置略往北抬,關島東南方低緯度區域逐漸有來自南半球跨過赤道而來的東南信風跟副高壓南側的東北信風交會產生之輻合帶出現,ITCZ的位置再度回到北半球,3月底時隨著一次南半球東南信風的加強,高空氣流進入北半球後受地轉效應影響逐漸順時針轉折,低緯度ITCZ 上空出現反氣旋式高壓環流。輻散效應有所加強,中低層大氣也受到潮濕氣流的匯入而開始增濕,此時一個誕生於換日線附近,ITCZ東端的低層氣旋擾動正巧向西移動進入強輻散區內,加上增濕的中低層大氣搭配擾動的輻合條件,環境良好的情況下得以開始發展增強,成為2007年第一次颱風活動的開端。

3月27號,一個微弱的低層旋渦環流首先在3.0N,170.0E,也就是拉力克環礁附近出現,低層具有一定的正渦度,但範圍甚小而且微弱,被NRL定為擾動92W,形成後沿著副高壓南側氣流向西移動。當時南半球正有熱帶氣旋BECKY活動,南半球副高壓在BECKY西側向北伸展,高壓北面的東南信風向低緯度逐漸加強,並且在140E~160E之間進入北半球。

之後的48~72小時內,東南氣流越過赤道的情況持續加大,高層部份進入較高緯度後開始受地轉效應影響而轉折向東北,導致輻合帶上空高層逐漸有反旋式曲率的環流出現,輻散好轉,中低層則逐漸增濕,構成一有利擾動系統發展的條件,92W本身仍然維持著一個微弱的低層旋渦環流並且沿著副熱帶高壓南側東風向西移動,慢慢靠近這個發展條件較佳的區域,到29號時92W之旋渦中心已經進入高空反氣旋的下方,輻散好轉以及水氣支源加強的情況下陸續有強對流雲團在環流內爆發,對流潛熱釋放的結果一方面開始建立暖心構造,一方面也推動CISK 機制的運做,擾動旋渦得以逐漸加深發展。


3月30號,92W的環流持續加強發展,高空為明顯之反氣旋環流,環境輻散良好,低層環流加強擴大,赤道附近的水氣陸續輻合旋入其環流內,活躍的強對流雲團持續在旋渦風場範圍內爆發,並且在LLCC東西兩側各形成一條對流雲帶,其中西側的雲帶隨著LLCC西移靠近而逐漸往中心內圈旋入。晚間其中心位置已經來到楚克島東南方海面上,行進方向仍受到副高壓南側東風駛流引導朝西北西前進。

3月31號~4月1號,92W之中心位置在副高壓駛流引導下持續往西到西北西移動,逐漸來到楚克島附近,LLCC西側的雲帶捲入中心內部環流,配合高空的良好環境輻散而在LLCC上空引發旺盛對流雲團,中心濃密雲區(CDO)之雛型隨之建立,暖心構造由雲圖反應已經相當明顯,CISK機制的持續運轉下旋渦轉動的程度也越來越大,中心風速繼續增強,晚間12Z在7.5N,155.5E處正式被升格為2007年第一個熱帶低壓TD-01W,中心持續風速有30Kts。

此時台灣附近正面臨著一股春季強冷空氣的逼近,同一時間01W持續加強,中心濃密雲區(CDO)出現後,外觀整體之螺旋雲帶結構也跟著明顯起來,環流西北側之高空有外流的卷雲條出現,表示一個完整的低層輻合高空輻散垂直運作環流已經建立,LLCC高空因為暖心的關係氣層明顯加厚,氣流隨厚度平流旋出而有獨立之外流中心建立,低層輻合旋入之旋轉風場亦明顯清楚,中心風速繼續增強,終於在31號18Z(1號凌晨2點)於關島東南方海面,也就是8.2N,154.3E處由JMA命名增強為第0701號颱風康瑞,中心風速35Kts。

康瑞颱風誕生後沿著北方副高壓主體的邊緣引導朝向西北移動,逐漸往關島東南方海面靠近,在環境依然良好的情況下強度持續增強,不過隨著大陸冷氣團前緣的深厚西風槽線向東移動到日本附近,槽底部的正渦度平流讓氣層高度下降而導致副高壓脊線於日本以南發生斷裂,東側高壓主體的西緣因為槽線繼續東移而有再向東退後的趨勢,1號晚間12Z康瑞颱風的中心位置已經來到10.4N,151.4E附近,也就是關島東南方海面上,中心持續風速增強到55Kts。

4月2日,康瑞颱風在這天的上午期間仍然沿著高壓邊緣引導朝向西北移動,不過受到西風槽線東進的逼迫,此時副高壓主體的西緣已經退守到關島以東,也就是日本東南方海域,康瑞颱風的走向在接近副高壓西南邊緣後,偏北的分量在2號下午開始增加,逐漸由原本的西北方向轉為北北西方向移動,週圍的環境對其強度發展仍然有利,尤其槽前的正渦度平流靠近導致颱風周圍高空輻散比原先還要更好一些,因此強度仍持續增強,晚間12Z的中心位置來到14.4N,147.8E附近,也就是在關島以東海面,中心持續風速增強到65Kts,颱風環流本體在2號晚間逐漸跟南邊大片的越赤道流水氣雲層切離,本體環流呈現小而紮實的型態,螺旋組織以及中心濃密雲區結構相當明顯。

4月3日,康瑞颱風朝向西北到北北西之間的方向沿著副高壓邊緣繼續移動北上,移動速度因為副高壓強度仍有所減弱後退的趨勢,導致引導力量變小而逐漸放慢,緩慢的通過關島東北方海域後進入馬里亞纳群島北部,強度方面在3號這天康瑞颱風受惠於自西北方逼近的西風深槽前方正渦度平流引發良好的高空輻散而出現明顯加強,下午06Z颱風中心來到16.9N,144.7E附近時增強為中度颱風(75Kts),晚間12Z時在關島北方海面,也就是約在17.7N,144.3E附近達到生命史中威力的巔峰,中心附近風速達到90Kts,颱風螺旋環流結構小而紮實,並且有清楚的颱風眼出現,午夜過後,康瑞颱風中心逐漸翻越副高壓脊線西端,並且開始受到槽前西南風氣流的引導,方向上由偏北進一步向北轉北北東順轉進行。

4月4日,在西風槽氣流的引導下,康瑞颱風開始加速朝東北移動,颱風強度也因為受到槽線附近高低層風向不同造成的強烈垂直風切效應干擾而開始減弱,通風效應加大,暖心構造開始崩潰,颱風垂直環流結構轉差,高低層中心漸趨分離,高層中心附近深厚的對流雲團在強烈西風推動下加速往東北移動,切離低層的颱風本體環流,LLCC開始外露於對流雲團之外,晚間12Z康瑞颱風中心來到21.8N,146.1E附近時強度減弱為輕度颱風,中心持續風速降為55Kts。

  4月5日~6日,康瑞颱風中心在西風噴流中快速往東北方向狂奔,強度也持續減弱,在6日上午00Z時於27.0N~160.0E附近變性為溫帶氣旋,結束其颱風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1655

回帖

5万

积分

荣誉会员-暖池

积分
57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5月份
生成1個颱風,即中度颱風玉兔(Yutu)(0702)。

  4月初康瑞颱風消失後,副高壓脊線位置又往南壓,同時太平洋低緯度的越赤道西風再度消聲匿跡,ITCZ的位置偏回南半球,雖然低緯度洋面上偶爾見到零星的擾動出現,不過在缺乏良好條件的支持下都未能發展起來,平靜了大約1個月後,一直到5月上旬後期,副高壓脊線位置開始北移,並且自太平洋上伸入南海東部海面,同時高層的高壓中心位置也開始自中南半島緩慢調整北上,低緯度熱帶東風北移,青藏高原南側的西風南支氣流開始減緩,天氣型態逐漸往梅雨期調整,ITCZ隨著副高壓的北抬而北上,並且在西太平洋低緯度地區再度活躍起來,陸續有熱帶對流雲團爆發,呈現消消長長的狀態,同時也有微弱的擾動環流此起彼落的出現。

5月9號~11號間南海東部有一個淺\薄的擾動環流出現(臨時編號98W),它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滯留於巴士海峽到南海北部的鋒面殘留之輻合低壓槽加深所造成,形成後沿著華南上空變性冷高壓的南緣往西北方向移動,很快的穿越海南島後消失,對流雲層組織結構鬆散,風場環流不明顯,移動過程中在環境不支持的情況下並未出現加強的現象,穿越海南島減弱後的低壓區繼續北上併入華中華北一帶東移中的北支西風槽內。

  5月11~12號間華中華北上空的西風槽很快的繼續東移到朝鮮半島上空,同時南側拖出來的西風槽底也南壓到江南一帶,原本壟罩華南到台灣一帶的變性高壓被迫向東南移動並且跟副高壓結合,滯留於巴士海峽到南海北部的東西向低壓槽消失,副高壓脊線以及勢力範圍因此更為北上,北側邊緣跟西風槽冷空氣之間在東海北部到日本南方海面形成一新的東西向滯留鋒面,低緯度的ITCZ則跟著高壓北上而北抬,12號左右在ITCZ內,大約在楚克島附近有一個微弱的低壓擾動環流出現,不過此時還不是很明顯。

  5月13號,楚克島南方的低壓擾動環流有所加強,一個微弱的LLCC在低壓環流中建立,隨即被NRL給予擾動編號90W,對流雲團在擾動環流中消長,不過發展的條件還不是很理想,組織結構仍相當鬆散,旋渦度亦淺\薄,中南半島上空的高層反氣旋則繼續北上,範圍逐漸向東延伸,導致西太平洋熱帶洋面高空也開始有反氣旋環流建立,90W所處的環境高空輻散正在好轉中,同一時間,在孟加拉灣上空則有另一個熱帶氣旋擾動正在發展加強。

5月14~15號,擾動90W沿著副高壓邊緣駛流向西緩慢移動,逐漸進入關島以南海面,原本微弱的LLCC漸趨明顯,風場環流也比先前清楚許多,系統高空的反氣旋式輻散環流進一步加強,但是低層的越赤道水氣輻合供應較弱,對流雲團的發展並不活躍,潛熱釋放不足的情況下導致旋渦度加強的情況緩慢。
華中華北一帶在這兩天中則有另一個西風短波槽沿著西風槽底向東移動,到15號晚間時已經靠近華東沿海一帶,至於孟加拉灣上空的熱帶氣旋氣旋則在14號增強為01B,隨後被命名為Akash,在副高壓西側駛流的引導下往北北東移動,迅速撲向緬甸與孟加拉交界,到了15號時,Akash在緬甸與孟加拉交界處登陸,強度逐漸減弱並消失於中南半島北部,生命期短暫,強度發展亦有限,不過由它所帶上來的水氣向東北擴展,沿著華中東移的西風短波槽前氣流東進,而槽線東移過程中有所加深,副高壓脊線的位置也因此稍為南壓,東海上空的滯留鋒面南下逐漸進入台灣中北部一帶,成為2007年第一波影響台灣的梅雨鋒面。

  5月16號,90W繼續沿著副高壓南側駛流向西緩慢移動,LLCC位置經過關島以南朝雅浦島東南方海面靠近,高空輻散環境仍佳,低層的輻合水氣稍有增加的趨勢,強對流雲團開始陸續在環流中爆發並且逐漸鞏固到LLCC週圍,潛熱釋放增強,CISK機制開始運\轉,中高空暖心結構建立,低層旋渦度有所加強,中心風速漸增,系統本身範圍屬於較為小型的系統,對其強度的加強十分有利,晚間12Z被JTWC升格為TD-02W,並且繼續向偏西方向移動,中心濃密雲區隨後逐漸建立,強度持續增強。華東的西風短波槽繼續東移,經過東海黃海朝鮮半島一帶後進入日本海西部,槽中有溫帶氣旋出現,槽線有進一步加深的趨勢,台灣上空的梅雨鋒面也慢慢南壓,副高壓脊線位置跟著南調,仍呈現東西橫向分布。

  5月17號,02W強度在CISK機制運\作下持續增強,中心濃密雲區隨著暖心的鞏固而更為明顯,下午06Z當02W的中心抵達9.3N、139.0E,也就是雅普島附近時由JMA正式命名為第0702號颱風玉兔,中心持續風速有35Kts,螺旋雲帶結構完整,中心濃密雲區小而清楚,風場環流範圍不大,在副高壓南側駛流引導下朝西北西移動,經過雅浦島以南後朝帛琉北方海域前進,高空有清楚的輻散外流,低層越赤道西風的水氣輻合雖然不強,但是颱風中心所在溫暖的洋面已經提供足夠的水氣來源,環境條件支持之下強度持續增強。北方隨著西風槽東移進入日本海的溫帶氣旋則繼續加深,西風槽底自日本附近向南伸展,導致東西橫向的副高壓脊出現分裂的現象,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高壓中心出現,西邊的高壓單體位於南海中北部上空,東邊的高壓主體中心則很快的向東移動到關島以北,高壓西緣也往東退後到菲律賓東部海域,並且有繼續減弱東退的趨勢。

5月18號,日本海的西風槽以及溫帶氣旋繼續東移,槽底延伸到琉球東南方海面上,副高壓主體西緣則東退到帛琉以北海域,跟南海的高壓單體距離逐漸拉開,玉兔颱風北方因此出現明顯的高壓弱點區域,此一引導環境改變讓玉兔颱風的前進方向開始沿著高壓邊緣由原本的西北西轉向西北移動,中心通過帛琉以北海面後繼續走向西北,螺旋雲帶結構明顯,強度也持續增強,風場環流的範圍依然較小,晚間12Z,玉兔颱風的中心持續風速已經達到65Kts,CWB也在18Z將玉兔升格為中度颱風,此時的中心位置大約在14.3N、133.0E附近。19號午夜以後玉兔颱風開始靠近北邊的西風槽底,受槽前正渦平流環境的影響,颱風的高層輻散外流情況有更為好轉的趨勢。

5月19號,受到颱風北方西風槽線前環境的影響,良好的高層輻散環境令玉兔颱風的強度出現顯著增強,中心濃密雲區範圍擴大,結構渾圓厚實,螺旋狀雲帶組織完整,颱風眼在清晨過後開始變得清晰可見,眼牆構造建立,風場環流範圍則仍然維持中小型系統大小,18Z時中心位置來到17.7N,132.7E附近,中心持續風速大幅增強到105Kts,移動方向上則因為沿著高壓邊緣駛流引導,逐漸繞過高壓脊線的西端而讓颱風方向持續順轉,由西北轉為偏北方向移動,並且沿著132E~133E 之間北上,移動速度則因為高壓中心東移,引導力量變小而稍為放慢下來。

  5月20號,玉兔颱風越過高壓脊線西端,高壓西北側的西南向駛流以及高空槽前的西南氣流讓玉兔颱風的移動方向由偏北再進一步順轉向東北移動,轉折的角度相當大,一越過17N線後就急轉東北,這一大角度轉向的動作使得玉兔颱風不致於直接進入北方20N以北,由西風槽所引發的強烈垂直風切區域,得以持續保持在西風槽前良好高空輻散的正渦度平流區域,強度仍然繼續加強,晚間12Z達到生命史中的巔峰強度125Kts,此時的位置大約在19.8N,135.3E附近,颱風環流結構紮實而完整,颱風眼相當清晰,玉兔颱風也是過往轉向颱風中比較少見的,在轉向成功後才達到生命史中巔峰強度的颱風。

5月21~22號,玉兔颱風繼續走向東北移到高壓北側區域,在高壓北側西風駛流以及西風帶的引導下,玉兔颱風加速朝向東北移動,橫過日本以南海面東進,颱 風中心進入槽線引發的強烈垂直風切區域,環境轉差的因素迫使颱風軸心垂直結構逐漸傾斜,暖心結構遭到通風效應破壞,高低層中心環流漸趨分離,強度開始快速減弱,22號06Z減弱為輕度颱風,23號在日本以東變性為溫帶氣旋後結束其颱風生命。

2007年6月 無熱帶低壓或颱風生成。

5月中旬玉兔颱風北上消失後,副高壓脊位置便持續偏南,下旬後更慢慢退出南海,西南季風先從南海中北部開始增強,梅雨鋒面開始長時間的徘徊在台灣附近南北擺動,5月底時隨著副高壓退出南海,高空青藏高壓也漸趨到位而明顯,西風噴流南支消失,西風帶明顯北抬,包括南海南部紛紛轉為西南季風所控制,梅雨鋒面在6月上旬達到高峰,包括華南到台灣都出現顯著降雨,也造成不小的災害,梅雨鋒控制台灣的天氣一直持續到6月中旬末期左右,隨著副高壓西緣再度西伸進入南海,脊線也逐漸北抬,梅雨鋒面以及伴隨之西南季風位置也慢慢北上長江流域以及東海黃海到日本附近,江淮梅雨跟日本梅雨陸續自6月下旬開始出現,同樣有大雨豪雨成災的情況,台灣附近則在6月下旬位於副高壓西側的偏南風中,菲律賓附近以及南海的水氣仍然影響台灣,加上熱力的作用,幾乎天天有午後大雷雨的發生,副高壓脊慢慢北上後,南海南部到西太平洋低緯度處的ITCZ再度開始活躍起來,熱帶雲團陸續出現,此時的季節已經開始有西南季風的加入,越赤道流強度也比春季時為強,高空則有青藏高壓向東延伸部分的輻散環境存在,ITCZ中的對流雲團活動程度明顯變大,尤其是菲律賓東南方海域到南海中南部海面一帶,月底時開始有熱帶擾動系統在ITCZ中出現,不過均未成氣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1655

回帖

5万

积分

荣誉会员-暖池

积分
57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7月
一共生成3個颱風,即輕度颱風桃芝(Toraji)(0703)、強烈颱風萬宜(Man-Yi)(0704)、以及中度颱風烏莎吉(Usagi)(0705)。

6月30號~7月1號,ITCZ的西端在南海南部有一旺盛的對流雲團出現,低層有西南季風越赤道水氣的支持而維持這個對流雲團的活動,並且逐漸在大範圍輻合帶環境中有單獨的海平面逆時針旋轉風場環流出現在對流雲團之下,高空則有青藏高壓帶來的強烈高層輻散氣流,條件上來看頗為適合熱帶擾動發展,CISK機制逐漸開始運\作,低層風場環流的中上層慢慢有暖心建立,對流雲團逐漸往中心周圍鞏固,並且慢慢轉成螺旋狀,到1號晚間整體已經呈現明顯的氣旋式旋轉現象,但是NRL仍未被給予臨時擾動編號,此時副熱帶高壓西端正位於南海東北部,邊緣駛流引導這個旋渦朝向西北到北北西方向緩慢移動。ITCZ東端位於太平洋低緯度的部分也有對流雲團活動,但其中並未見到較為明顯而持續的擾動中心,發展環境也較差。

7月2號,南海南部的螺旋狀旋轉雲區於2號深夜18Z(台灣時間3號凌晨),終於在西沙群島以南,也就是在14.9N,112.6E附近被NRL給予擾動編號92W,此時的92W已經具有較為集中而明顯旋繞在LLCC周圍的對流雲區以及外圍螺旋雲帶結構,低層有西南季風越赤道水氣的支持,高空仍在青藏高壓帶來的輻散氣流影響下,環境條件良好,暖心漸趨明顯,CISK機制繼續運\作,系統的整體風場範圍屬於中小型,中心持續風速被判定為15Kts,副高壓脊西端持續停留在南海東北部,南海上空的駛流場型式為東南風轉偏南風,引導92W朝向西北到北北西的方向沿著越南以東洋面緩慢北上,逐漸朝海南島以南海域靠近。

7月3號,92W沿著副高壓西南邊緣的駛流引導靠近海南島南方海域,螺旋雲帶結構清楚,低層西南季風的水氣輻合以及高空青藏高壓輻散氣流條件仍然明顯,強對流雲團持續圍繞LLCC以及上空的暖心周圍發展,但還未有持續性的中心濃密雲區建立,CISK機制運\轉算是相當順利,低層渦度加深,中心風速有所加強,深夜18Z其中心來到18.0N,110.5E時已經具有20Kts的中心持續風速,不過因為開始靠近陸地的關係,移動速度似乎受到地形影響而開始放慢下來。菲律賓東南低緯度海面一直到楚克島一帶海域中也有對流雲團跟微弱的擾動旋渦活動,但是都還未見發展跡象。

7月4號,92W中心繼續緩慢靠近海南島,強度也在環境支持下持續加強,下午06Z被JTWC升格為熱帶風暴03W(JMA未跟著命名),當時它的位置在18.3N,110.0E附近,中心風速增強至35Kts,已經非常靠近海南島南部沿海地區,中心附近有一小範圍的濃密雲區出現,週邊則有清楚的螺旋雲帶,在副高壓駛流引導下繼續逼近海南島南部沿海,晚間18Z它的中心定位已經來到19.5N,109.4E附近,從地圖上看起來已經在海南島西南部登陸,之後其中心仍然朝向西北移動並且逐漸穿越海南島西部,登陸時的中心風速仍維持約35Kts。

太平洋上的對流雲團則因為環境好轉而開始有所動作,自中太平洋有一高空的熱帶對流上部槽(TUTT)開始沿著20N左右向西沿伸到琉球東南方海面,令ITCZ東部的上空位於高層槽前區域而使得輻散情況開始好轉,恰好此時越赤道東南風氣流加強並進入ITCZ內,一個小小的LLCC伴隨地面輻合的加深而出現在楚克島西南方海面,NRL原本給予的編號是93W,但是隨即又以94W取代,兩者應為同一系統,中心持續風速為15Kts,地面輻合加強又有越赤道水氣供應,高空也有高層輻散配合的情況下,對流雲團在LLCC附近陸續爆發消長,並且有緩慢旋轉的趨勢。

7月5號,03W的中心在5號凌晨到清晨這段時間逐漸穿越海南島西部後進入東京灣(北部灣)海面,低層中心南側仍維持有一強對流造成的濃密雲區,螺旋雲帶結構大致維持完整,但是低層中心稍有外露,偏向強對流雲團北側外緣。JMA在上午00Z終於跟進升格,並且給予命名而正式成為第0703號颱風桃芝,當時位置約在20.1N,108.6E附近,也就是在東京灣上空,中心持續風速仍維持35Kts,由於副高壓勢力沒有太大變化,高壓邊緣的東南風駛流引導之下,桃芝颱風很快的朝西北移動橫過東京灣,5號傍晚前後就在中國廣西與越南交界的東興市附近登陸,並繼續深入廣西越南交界處的山區,受地形影響雲層的螺旋結構被破壞,地面風速也因為磨擦力而明顯減弱,最後在5號深夜18Z(台灣時間的6號凌晨)於22.0N,106.5E附近減弱為熱帶低壓,之後強度持續減弱,最後環流在中南半島北部逐漸消失而結束其颱風生命。

桃芝颱風經過海南島、橫越東京灣到登陸廣西越南交界期間給經過地區帶去局部大雨以及較強陣風,風力較強的測站包括東京灣上的潿州島觀測到34.3m/s的瞬間風速以及登陸點東北方的防城港觀測到22.5m/s的瞬間陣風等,登陸點的東興市則在5號傍晚16時(登陸前)觀測到986.7百帕的最低氣壓,成為2007年第一個影響中國的熱帶氣旋系統。

楚克島西南方海面的擾動94W過去一天中在副高壓南側駛流引導下緩慢向西移動,逐漸抵達關島南南東方海面,LLCC所在的緯度仍低,5號18Z的中心位置在4.1N,147.0E附近,低層有越赤道水氣支持,北邊高空有TUTT幫助輻散管道的暢通,對流雲團持續出現的情況下,CISK機制開始運\轉,雲層圍繞LLCC旋轉的情形變得比較明顯了些,環流範圍頗大,屬於中大型的系統,中高層的暖心結構也開始建立,5號深夜已經有中心本身的高空外流開始出現,低層渦度有所加深,中心持續風速增強為20Kts,不過它的緯度還不夠高,加上環流較大的關係,發展的速度亦較慢。

7月6號,94W在關島南南東方海面呈現滯留打轉狀態,越赤道水氣以及系統上空高層輻散外流等條件依然相當良好,環流範圍寬廣而且越趨明顯,對流雲團在環流中活躍發展並且圍繞著LLCC旋轉,CISK機制持續發揮,不過雲系涵蓋的範圍較大,要將對流雲團整合到中心附近似乎並不容易,低層渦度加深緩慢,中心風速也未見進一步提升,6號深夜到7號凌晨間雲系整合效果已經逐漸可見,配合暖心的加強,中心濃密雲區開始出現。

7月7號,94W的中心濃密雲區以及暖心結構持續建立,整體的螺旋狀雲層結構也趨於完整,環流範圍寬大,低層渦度以及風速在7號白天有顯著的加深加強,7號晚間12Z在5.5N,148.5E處被JTWC升格為TD-04W,中心持續風速有30Kts,系統東北方高空持續有中太平洋向西延伸的TUTT存在,讓04W本身的高空輻散外流條件維持良好,低層的越赤道流水氣輻合也支持它的強度持續發展,此時副高壓脊線大約在20~25N之間呈現東西向伸展,西端一直伸展到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勢力仍然維持強盛,高壓南緣位置較為偏北,04W為尋求它的引導而緩慢向北到北北西方向調整位置,朝關島南南西方海面接近。

7月8號,04W在環境支持的情況下中心風速持續加強,中心濃密雲區清楚,螺旋雲帶範圍寬廣,系統南側持續有越赤道水氣流入,本身的高空外流顯著,外散型式的高空捲雲開始出現,完整的輻合輻散垂直環流趨於成熟,系統東北方高層的TUTT也有助於高空輻散管道的維持。04W中心北上後環流範圍接觸到副高壓南緣,移動方向在8號上午逐漸由偏北轉向西北西方向移動,緩慢進入關島南南西方海面,8號深夜18Z由JMA正式命名為第0704號颱風萬宜,中心位置在7.5N,144.0E附近,中心持續風速為35Kts。

在8號這一天,原本一直維持東西向的副高壓脊線因為中緯度大氣系統配置出現改變而開始有所調整,主要是中亞上空(80~90E)逐漸有西風脊北鞏建立,西風脊下游大約110~120E,也就是蒙古東部到華北一帶因為配合槽脊波長的變動而轉變為相對槽區位置,西風帶扭曲的幅度有所加大,高空噴流風速也增強,原本從西伯利亞東部往西南延伸到蒙古東部的淺\槽因為大環境變化而逐漸加深,槽底位置開始往東南移動,因為槽底的厚度下降的關係,渦度加強而開始有氣旋在華北到東北之間發展,原本勢力強盛並伸展到中國東南部上空的副高壓西側邊緣因為110~120E處轉變為槽區的關係,不利於負渦度維持而開始有減弱的趨勢,連帶東海到琉球群島一帶上空的高壓高度也開始下降,高壓厚度變薄,同時副高壓中心位置也進入東退週期,較厚較強的部分往東調整,種種變化下讓高壓整體的型態從原本的東西橫向慢慢轉為西北~東南走向,副高壓東部的主力區域也從萬宜颱風的東北方向南擴張,導致萬宜颱風獲得的偏北分量似乎有增加的趨勢,移動方向在8號深夜獲得命名以後逐漸從西北西再轉向西北移動,橫過關島西南方海面朝雅浦島以北前進。

7月9號,華北到東北上空之加深西風槽持續緩慢的東移南壓,槽底之氣旋低壓跟著東移並有加強的趨勢,副高壓西緣在槽前正渦度平流的影響下高度繼續下降邊緣開始東退減弱,台北的探空資料顯示到9號12Z時,500百帕層的高度已經下降到5880位勢米,風向為偏南風到西南風,在中高層可視為地轉風平衡(風沿著等高線吹)的情況下算是正好位於副高壓的邊緣,台灣東方一直到日本以南海面的500百帕層高度也下降到5890位勢米,風向普遍以南風到南南東風為主,一直到150E附近500百帕層的位勢米高度才又見升高到5910位勢米左右,風向也轉吹偏東風到東南東風,也就是高壓主力區域在9號這一天已經有明顯東移,VIS雲圖上也可以看見南北向條狀的雲帶出現在日本以南的高壓範圍內,顯示此處之高壓厚度已經明顯變薄,下沉的程度已經壓抑不住雲層的活動發展,另一方面高壓主力區域不但東移,而且還繼續在萬宜颱風的東方向南伸展,整體形狀越來越趨向西北~東南走向,萬宜颱風在副高壓型狀逐漸調整的情況下隨著其邊緣駛流引導持續朝向西北方向移動,通過雅浦島北方海面後朝帛琉以北的海域靠近,螺旋雲帶結構完整而且範圍寬大,中心濃密雲區顯著,外在環境良好的情況下強度繼續增強,晚間12Z時中心持續風速已經達到55Kts。

7月10號,華北上空的西風槽已經東移到朝鮮半島上空,槽底的氣旋低壓持續加深發展,並且造成江淮梅雨鋒面雲帶又南壓到30N以南,副高壓脊線的邊緣則更往東退後到琉球群島一帶,也就是大約在128~130E間,不過位勢高度下降的情況已經趨緩,槽線東移造成的副高壓邊緣減弱東退情況似乎已經達到最大程度,10號這一天萬宜颱風沿著高壓駛流引導持續朝西北移動,抵達帛琉以北海域,中心濃密雲區底下已經有一雲捲風眼的不完整眼牆構造出現,中心風速明顯加強,深夜18Z在15.0N,135.4E附近發展為中度颱風,中心持續風速已經達到75Kts,所處環境仍佳的情況下強度還在繼續加強中,整體雲層範圍相當寬廣,尤其西南側延伸之尾部雲帶跟南海的對流雲團相連在一起,更顯得相當壯觀,升格為中度颱風後仍沿著高壓邊緣朝西北移動,朝向琉球東南方海域靠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1655

回帖

5万

积分

荣誉会员-暖池

积分
57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11號,東移中的西風槽逐漸進入日本海西部,並且開始有淺\化減弱的跡象,槽中之溫帶氣旋也跟著進入日本海,伴隨之鋒面出現囚錮而造成氣旋開始老化填塞,囚錮點上則有新生氣旋出現並且繼續向東走向日本上空,在鋒面以及低壓氣旋的影響下,西日本各地普遍有豪雨發生,副高壓主力區域受西風槽阻擋仍然偏東,不過厚度略有加強,硫磺島以東一直到南鳥島一帶(140E~150E)之500百帕層高度大約為5930位勢米,比前一天略為上升,高壓西緣則持續停留在琉球群島附近,5880位勢米等高線大致位於南大東島到琉球本島之間,萬宜颱風沿著高壓邊緣駛流穩定朝西北移動,逐漸接近琉球東南方海面,由於高壓主力區域略有加強,對萬宜颱風的引導力量變大,因此颱風速度有加快的現象。

11號這一天萬宜颱風開始進入高層青藏高壓東部的範圍之下,雖然脫離TUTT之影響,但是卻轉而受到青藏高壓帶來強烈輻散環境的幫助,發展條件比原本的更好,加上系統西南側跟南海南部之西南季風水氣連結,暖濕空氣源源不絕匯入,天時地利配合之下,中心風速呈現迅速增強發展的態勢,螺旋結構雲帶完整而寬闊,西南尾雲帶一直延伸到南海南部甚至東南亞地區,11號晚間原本隱沒在中心濃密雲區之下的風眼逐漸顯露出來,一般雲圖上皆清楚可見一大而較不圓整的颱風眼,風速明顯加強,晚間18Z,JTWC給予的中心持續風速評價已經高達115Kts,邁入4級颱風階段。

7月12號,日本海上空的西風槽持續淺\化,原本的溫帶氣旋亦趨於填塞,鋒面囚錮點上的新生氣旋移過日本東進後也無明顯加深現象,高空極渦區域開始在高緯度往西延伸,大槽有再度轉回高緯度東西橫向的趨勢,梅雨鋒面則呈現東西橫向跨於日本上空,西北邊來自西風槽的阻力慢慢消除後,副高壓主力區域開始有重新西進的跡象,但是西側邊緣在12號這一天仍然繼續停留在南大東島跟琉球本島之間,萬宜颱風持續沿著高壓西側邊緣朝向西北轉北北西方向順轉前進,迅速靠近琉球本島南方海面,也就是台灣以東海域,萬宜颱風此時已經是一個大而強的低壓系統,環流範圍相當寬廣,北側部份向北延伸並且逐漸跟日本上空停留的梅雨鋒面等低壓系統出現連接,高壓西側邊緣因此而順著颱風東側逐漸轉變成南北向伸展,引導颱風的駛流也在12號晚間進一步轉成南北走向,萬宜颱風的走向因此更偏向北北西方向移動,深夜時其暴風範圍已經開始進入琉球本島上空。

週圍環境良好的情況下萬宜颱風中心風速持續增強發展,下午06Z在22.2N,128.6E處被CWB升格為強烈颱風,此時中心風速被評估為125Kts,螺旋雲帶完整紮實,而且範圍相當寬大,雖然中心距離台灣仍有超過700公里,但是系統外圍的一些雲層卻已經掃到台灣北部東北部東部,颱風眼清析可見,形狀也轉趨渾圓,大小仍然較大,直徑寬達數十公里,深夜18Z其中心位置已經來到24.9N,127.6E,也就是在那霸南南西方的海面上,中心持續風速達到生命史中的巔峰,被評估為135Kts,達到5級颱風的水準,亦為2007年西太平洋第一個STY等級的熱帶氣旋,而這個時候也是萬宜颱風離台灣最靠近的時候,颱風外圍雲帶掃進台灣北部東半部一帶,所幸颱風中心仍有相當距離,對台灣的天氣影響程度不大,13號凌晨過後,在颱風東側高壓駛流的引導下,萬宜颱風中心逐漸開始逼近琉球本島。

7月13號,強烈颱風萬宜夾帶高達130~135Kts之中心持續風速在13號清晨時分開始通過琉球本島西側近海,並且在上午8~9時之間最為靠近那霸市,由雷達資料顯示颱風眼牆的東側直接掃過琉球本島上空,那霸市在台灣時間清晨7點14分觀測到56.3m/s的瞬間陣風風速,創下當地7月份最大風速的新記錄,那霸市也在台灣時間上午8點33分左右觀測到939.7百帕的最低氣壓,僅次於1956年9月8號出現的936.3百帕記錄,其他記錄方面像是位於琉球本島北部的名護市在台灣時間上午10時14分觀測到50.9m/s的瞬間陣風風速,以及琉球本島北北東方的沖永良部在台灣時間下午13時32分觀測到51.7m/s的瞬間風速等,均為兩地7月份瞬間陣風風速的新高值,由於颱風範圍甚大,琉球本島有接近24小時均籠\罩於JMA定義之10級暴風圈半徑範圍中。

萬宜颱風的中心經過琉球本島附近後繼續沿著高壓邊緣的南北向駛流往北北東移動,此時北邊的極渦跟大槽系統已經順利轉為東西橫向,自庫頁島附近往西延伸到中國東北上空,槽南側的西風氣流位置自渤海往西經過朝鮮半島北部一直伸展到日本北部一帶,萬宜颱風北側的環流則跟日本本州上空的梅雨鋒面更進一步連結在一起,暖濕空氣由颱風環流引導不斷自太平洋上流向梅雨鋒面後強烈舉升,雖然萬宜颱風還未靠近,但是西日本地區已經出現明顯的降雨現象,尤其是九州東南部的迎風山區,光是13號的日雨量就超過300毫米以上。

萬宜颱風晚間受到北側西風帶的拉扯而逐漸順轉由北北東轉向東北前進,速度方面依然相當的快,穩定的朝向九州南部直撲而去,不過颱風強度則因為中心所在緯度漸高,加上西風所夾帶之乾冷空氣開始侵入颱風內部而出現減弱的現象,中心濃密雲區內出現空隙,原本相當圓整的颱風眼壁也變得較不規則,但是在高低層氣流方向還算一致的情況下,垂直風切尚未顯著加強,颱風的中心垂直結構仍然維持完整,螺旋雲帶也依然清楚而寬廣。13號06Z在27.4N,127.6E處減弱為中度颱風,中心持續風速降為125Kts,之後在環境不利因素影響下強度持續減弱,深夜18Z來到29.4N,128.1E附近,中心持續風速再減弱為90Kts,颱風暴風範圍則還是非常寬廣,並且開始影響九州南部。

7月14號,萬宜颱風順著副高壓北側駛流以及大槽南側西風氣流的帶動下加速朝東北轉東北東移動,下午13時前後在九州南端的大隅半島都城市附近登陸,成為號稱是日本觀測史上7月份登陸日本颱風中強度最強者,登陸時的中心風速維持在90Kts上下,中心氣壓約945百帕(JMA推估值),其中心很快的橫過九州南部陸地,15時在九州東南部的宮崎市附近出海,出海之後在引導氣流之下繼續朝東北東移動,受到萬宜颱風中心附近環流經過的影響,九州宮崎縣油津市在台灣時間下午13時47分觀測到55.9m/s的瞬間陣風風速,刷新當地觀測史上的瞬間風速新紀錄,而在登陸點附近的鹿兒島縣枕崎市在中心登陸前,也就是台灣時間上午11點02分也觀測到49.9m/s的瞬間陣風風速,稍早時間也就是在14號上午,萬宜颱風中心經過鹿兒島縣南方的海域時也為當地島嶼帶來暴風,包括屋久島在台灣時間清晨7時50分觀測到47.2m/s以及種子島在台灣時間上午10時06分觀測到49.3m/s的瞬間陣風風速等。

14號晚間20時左右萬宜颱風中心經過四國高知縣足褶岬南方近海後,持續以東北東方向沿著日本本州南方近海前進,日本南部太平洋側沿海普遍均受到暴風雨侵襲,但是出現的陣風強度已經不及登陸點的九州南部一帶,主要是因為颱風結構受到地形破壞以及西風帶來乾冷空氣侵入的影響,導致颱風強度快速減弱,深夜18Z來到33.2N,134.8E,也就是紀伊半島近海時中心風速已經降至60Kts,颱風眼構造已經消失,螺旋狀雲帶結構則仍然清楚可見,不過卻變得不對稱,系統西半圓在乾空氣侵入之下雲層出現明顯空缺,東半圓雲帶則因為太平洋上水氣的流入而得以維持。也就是受到萬宜颱風東南側水氣與梅雨鋒面系統結合的影響,日本本州南側太平洋沿岸地區躲過破壞性強風襲擊卻普遍出現了劇烈的豪大雨現象,大部份地方的日累積雨量均高達400~600毫米左右,集中而強烈的降水造成了廣泛而嚴重的災害。

萬宜颱風北上到日本附近後副高壓脊線終於得以逐漸在颱風南側向西伸展到琉球東南方海面,不過脊線位置較低,台灣位於高壓的西北邊緣,台灣附近的風向因此逐漸擺脫萬宜引發的偏北風向而開始轉吹西南風到偏南風,迎風面的中南部變成有陣雨的不穩定天氣,北部東北部午後也出現較強的雷雨。

7月15號,萬宜颱風中心持續順著氣流引導朝東北東移動,15號凌晨晨到下午之間先後掠過日本靜崗縣以及東京南方海面,傍晚時已經來到日本千葉縣東南方的海面上,環境不良的情況下颱風強度持續減弱,颱風暖心明顯崩潰,中心垂直軸逐漸傾斜,開始進入轉變成溫帶氣旋的過程。上午00Z在33.8N,137.2E處減弱為輕度颱風,中心持續風速下降至55Kts,15號晚間則在日本東京以東海面變性為溫帶氣旋而結束颱風生命(JMA則持續到16號下半天才認定颱風變性消失)。15號白天颱風中心經過日本東京南方海面的過程中仍持續為關東南方的島嶼區帶來強風,東京南方的八丈島在台灣時間上午9點33分觀測到40.3m/s的瞬間陣風風速,靜崗縣的潮岬則在台灣時間14號深夜23點23分觀測到32.8m/s的瞬間風速,在颱風引進太平洋暖濕水氣的影響下,日本關東北部以及東北地區太平洋沿岸迎風坡地區普遍出現200~300毫米的日累積雨量,一直到16號,萬宜颱風對日本的影響才完全結束,由於此颱風強度甚強而且環流範圍寬廣,加上有梅雨鋒面助威的關係,因此對於日本的衝擊以及災害均甚大,16號時日本新瀉縣又發生強烈地震,真可謂禍不單行。

台灣附近則持續位於副高壓脊西北側的西南氣流區域,迎風面的中南部有陣雨,北部東北部午後有雷雨,天氣不穩定的情況一直持續到7月18號左右,7月19號起才隨著高壓脊重新北上籠\罩台灣而降雨趨緩,不過從7月中旬起卻是台灣長時間酷熱天氣的開始。

7月中旬起台灣前後受到副高壓邊緣南風強盛暖空氣以及後續高壓脊北抬籠\罩,強烈的氣流過山下沉增溫作用以及陽光熱力照射影響,北部東北部跟花東地區連續多天出現酷熱而且乾燥的天氣型態,高溫紛紛達到37~38度,其中台北市區加上嚴重的熱島效應,自7月17號~22號連續6天高溫超過36度,7月21號溫度高點高達38.6度,22號的高溫也高達38.0度,為近年來少見的長時間酷熱。14

副高壓脊線範圍不但籠\罩台灣而帶來高溫,自7月中旬起也長時間的籠\罩低緯度海面,越赤道流上不來,ITCZ上的熱帶擾動活動明顯受到壓抑,有長達10天以上的時間都是一片沉寂,甚至連強烈大範圍的對流雲團都少見,從高低層的氣流來看,低層因為副高壓脊位置偏南,15~30N主要吹著高壓北側的西南風到偏西風,但是高空的青藏高壓往東延伸的位置卻偏北到日本附近,造成高空風向為偏東風到東北風,這也反應在20~30N之間不時有自太平洋中洋槽中分裂出來的中高層冷心氣旋一個一個沿著高空的高壓邊緣向西運\動的情況上,高低空風向不同,造成海面上的垂直風切長時間偏強,同樣使得熱帶擾動的發展受阻,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7月下旬末期,隨著副高壓脊線位置逐漸北抬而開始有所變化,垂直風切情況改善,越赤道流水氣也開始出現,低緯度海面上ITCZ中的對流活動再度趨於活躍,此時一個同樣自洋中槽中分離出來西移的中層氣旋進入條件改善後的熱帶洋面上,逐漸增暖變性並且向下加深,颱風活動的前奏再度開始,同時也開啟了往後颱風連續出現的開端。

7月25~26號,副高壓脊線北抬回到20N以北,並有繼續北移的趨式,越赤道水氣北上的情況加強,與副高壓南側之東風氣流出現輻合而讓菲律賓東方海面之ITCZ開始重新活躍,對流雲團此起彼落的出現,大氣開始增濕,中低層高壓北抬後逐漸跟高層向東延伸之青藏高壓重合,垂直風切大為減緩,同時也保持了良好的高空輻散環境。日本東方遠海的太平洋洋中槽底有一中層旋渦在關島東北方海面出現,逐漸順著高壓東側之偏北風引導往南朝較低緯度移動,受熱帶洋面上良好環境的影響而讓中心有逐漸變性增暖並且往低層發展加深的現象,強對流雲團開始在旋渦環流內出現,潛熱釋放後加快了中心增暖變性的速度,也開始啟動了CISK機制運\轉,低層渦度建立並且逐漸加強,對流雲團慢慢組織起來,圍繞一個LLCC開始旋轉,環流範圍不大,屬於比較中小型的系統,26號深夜被NRL給予擾動編號97W。

7月27號,97W逐漸沿著日本南方副高壓南側駛流向西南西轉西的方向移動,27號深夜18Z的中心位置位於19.0N,154.0E附近,低緯度的越赤道流水氣逐漸朝97W所在區域輻合,配合高空有高壓反氣旋環流,輻散環境良好,強對流雲團持續爆發並且逐漸鞏固在LLCC週圍發展,暖心構造已經相當明顯,中心濃密雲區開始建立,整體雲層已經略具螺旋狀的組織出現,範圍不大但是環流完整,CISK機制推動下,低層旋渦度繼續加深,中心持續風速已經增強到20Kts。

7月28號,原本東西向的副高壓脊線出現分裂,東側主體的中心位於日本東南方海面,西側的高壓中心則位於黃海上空,西環高壓單體的環流範圍逐漸進一步西移擴張到華東上空,兩高壓中心之間在日本以南出現一相對高度較低的區域,此時停留在庫頁島以東的一個西風短波槽順勢往南伸展,經過日本上空後持續向低緯度擴張,朝向副高壓脊線東西兩個中心之間的相對低區侵入,槽前的正渦度平流有壓迫到日本東南方副高壓主體強度的趨勢。97W在這一天則仍然沿著高壓南緣駛流引導繼續朝向偏西到西南西方向前進,低緯度越赤道水氣持續輻合流入,高空除了有良好的輻散環境,本身的外流也開始出現,垂直環流逐漸建立,暖心構造明顯,加上較小型的風場環流,螺旋狀雲帶結構完整,中心濃密雲區也已經相當明確,28號晚間12Z在17.7N,149.4E附近被升格為TD-05W,中心持續風速增強為25Kts,18Z來到18.1N,148.3E時再被JTWC升格為熱帶風暴,中心持續風速也提升為35Kts,不過JMA此時則並未跟進命名。在05W出現的同時,菲律賓東南方海面以及南海南部低緯度海域的ITCZ上也分別各有一個低層逆時針旋轉的低壓環流在逐漸成形中

7月29號,日本上空南伸之西風槽持續往南伸展到日本南方海面,甚至有微弱的高層割離低壓環流在日本南方近海上空出現,槽線的南伸加強讓日本東南方的副高壓脊西側邊緣開始有往東退後的趨勢,同時這個槽線帶來了高層的冷氣流,因此讓日本上空的大氣變得非常不穩定,普遍有較強的雷雨發生。黃海上空的副高壓西環有逐漸減弱且範圍縮小的趨勢,較強的部分逐漸南移到東海一帶,中心靠近長江口。05W在29號這天因為副高壓東部主體區域略為東退,引導力量減弱而使得速度有所放慢,不過行進方向依然採取偏西移動,所在環境條件良好的情況下使得系統環流結構運\作更為成熟,中心風速也持續加強,29號06Z在18.1N,144.4E附近經由JMA命名而正式成為第0705號颱風烏莎吉,中心濃密雲區顯著,螺旋狀結構完整,範圍則仍然不大,中心風速繼續增強中。29號入夜後烏莎吉颱風中心已經走到副高壓的西南邊緣,駛流偏北分量明顯增加而逐漸轉向西北移動,29號18Z已經來到18.7N,143.8E附近,中心持續風速則增強到65Kts。南海南部以及菲律賓東南方的逆時針旋轉低壓環流持續存在,對流雲團在其中消消長長,不過還未見到明顯發展的跡象。

7月30號,日本附近西風槽的南伸幅度達到最大程度,開始緩慢東移並且逐漸淺\化,槽底的微弱割離低壓跟著向東北東移動,東海北部到長江口一帶仍是西環副高壓的中心部分,而日本東南方的東環副高壓主體因為槽線的減弱而不再往東退後,高壓西緣位置大致停留在140E附近,30號晚間起隨著西風槽更為減弱,阻力逐漸減小,開始在烏莎吉颱風北方重新向西伸展,烏莎吉颱風在30號這一天沿著高壓邊緣駛流的引導持續朝向西北移動,靠近硫磺島以南海面,颱風的組織結構更進一步發展,中心濃密雲區底下已經有眼牆結構建立,螺旋雲帶外圍高空有顯著的外流狀卷雲出現,低層輻合高空輻散外流的垂直環流已經非常成熟,颱風風場也稍有擴大,中心風速持續加強,30號18Z時颱風中心大約來到21.3N,140.7E附近,中心持續風速上升至85Kts。ITCZ內另外兩個低壓旋轉環流仍在南海南部以及菲律賓東南停留,對流雲團在環流中消消長長。

7月31號,日本東南方的東環副高壓主體在烏莎吉颱風北側繼續向西伸展,不過幅度並不大,西伸的速度也不快,烏莎吉颱風的移動方向仍然沿著高壓邊緣往西北前進,經過硫磺島以南海面後逐漸朝琉球東方海域靠近,不過高壓中心西移後對台風引導的力量開始加強,颱風移動速度因此逐漸加快,中心持續風速在環境良好的情況下繼續提升,風場環流範圍擴大,31號下午以後風眼逐漸自中心濃密雲區中浮現,整體颱風雲層結構完整而紮實,發展已經達到成熟。31號深夜18Z時颱風中心來到24.2N,137.9E,中心持續風速已經提升到115Kts,達到4級颱風水準,不過此時颱風所在緯度已高,雖然外在環境還未轉差,但是颱風發展的條件似乎已經慢慢受到抑制。

至於ITCZ內位於南海南部以及菲律賓東南方海面的另外兩個低壓環流則逐漸合併,由南海南部的低壓環流成為主導,菲律賓東南的低壓環流則趨於消失。南海南部的低壓環流有較為明顯的LLCC開始形成,被NRL給予擾動編號99W,在西南季風越赤道水氣的輻合以及青藏高壓帶來的良好高空輻散配合下,陸續有強對流雲團在擾動環流內發展,並且圍繞LLCC周圍旋轉以及鞏固,31號晚間已經有較為明顯的螺旋狀雲帶結構出現。同時在楚克島以南低緯度海面有另一個逆時針氣旋環流出現,活躍的越赤道暖濕空氣輻合造成對流雲團在環流內形成,圍繞著這個環流的LLCC緩慢旋轉,NRL給予擾動編號98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1655

回帖

5万

积分

荣誉会员-暖池

积分
57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8月份

進入8月份後隨著副高壓脊位置北抬到正常高度以及環境合適下造成ITCZ的明顯活躍,熱帶擾動發展以及成熟的機會也跟著增多,一共形成有4個颱風,分別是輕度颱風帕布(PABUK)(0706)、輕度颱風梧提(WUTIP)(0707)、強烈颱風聖帕(SEPAT)(0708)以及中度颱風菲特(FITOW)(0709),其中帕布、梧提以及聖帕為侵台颱風。另外南海還有一次未命名之熱帶風暴06W。

8月1號,副高壓脊線主體西緣繼續沿著30~35N左右區域向西緩慢伸展,1號晚間已經大約來到133E附近,並且持續引導烏莎吉颱風順著駛流快速的向西北移動,光是1號一天中就前進了將近700公里,平均時速大約30公里左右,深夜18Z時颱風中心已經來到29.1N,133.8E,也就是在九州東南方不到400公里的海面上,緯度漸高的情況下颱風本體慢慢脫離了ITCZ的水氣輻合帶,同時高空的環境也出現變化,主要是有一個冷心低壓環流自日本海北部的高層槽中脫離出來,並且向南移動到琉球群島北部,原本高低空一致的風向發生改變,讓西日本的垂直風切開始加大,也帶下了較乾燥的空氣,在1號凌晨過後到1號下午這段期間,烏莎吉颱風的環流雲帶結構完整紮實,颱風眼清晰可見,中心持續風速在1號上午00Z達到生命史中巔峰的120Kts,這個巔峰強度大約維持了12小時左右,1號晚間起隨著烏莎吉颱風環流範圍開始靠近九州及四國陸地,加上環境變差的影響,整體環流結構開始出現調整,中心濃密雲區內縮,雲系範圍明顯縮小,颱風眼也開始模糊,強度有逐漸減弱的趨勢,不過螺旋雲帶結構以及颱風垂直環流仍然維持的不錯,1號晚間12Z時中心持續風速評價降低至115Kts,18 Z時再降為105Kts。

低緯度ITCZ內的另外兩個擾動各有發展,南海南部99W的LLCC周圍有強對流雲團持續發展並且呈現旋轉狀,螺旋結構又更明顯了一些,低層有西南季風水氣輻合,高空有青藏高壓帶來良好輻散環境,CISK機制逐漸運\轉,不過中心濃密雲區以及暖心結構還未明顯建立。外在對它的引導力量並不強,雖然西環副高壓中心停留在長江口一帶,不過高壓勢力並不強,台灣上空500百帕層高度不足5900位勢米,午後熱力對流旺盛,對於99W的控制力道更不強,使得99W大致在南海南部海面停留打轉,過去兩天只略向西北移動了一小段距離。

楚克島南方低緯度海面上的98W結構仍然鬆散,旺盛的對流雲團在LLCC附近持續消長,低層水氣輻合相當充沛,不過98W本身風場環流範圍寬闊並且略具有季風低壓特質,外圍風速強於內側,LLCC的位置並不算很穩固,1號晚間在環流的西半部就隱約可見另一個旋轉中心出現,跟原本的LLCC有互搶能量的現象,導致發展速度較為緩慢,但自太平洋中部往西南延伸的TUTT西端逐漸開始接近98W的東北方,環境有持續好轉的趨勢。

8月2~3號,烏莎吉颱風持續在東側副高壓駛流引導下繼續接近九州東部,並且逐漸翻越高壓脊線的西端,行進方向持續順轉,由西北轉北北西再偏北,2號傍晚17時左右烏莎吉颱風中心在九州東南部宮崎縣日向市附近登陸,成為今年第2個侵襲日本的颱風,中心登陸之後很快的北上,自南向北穿越九州北部的大分縣後短暫出海,再於3號凌晨在本州西端山口縣宇部市附近第二度登陸,之後穿越本州最西端而進入日本海西部,進入日本海後順著高壓西北邊緣,行進方向逐漸轉向東北移動,朝日本海北部靠近。颱風強度受環流結構遭到地形破壞以及環境垂直風切加強,通風效應造成乾空氣侵入的影響而快速減弱,2號晚間12Z在九州上空,也就是33.0N,131.4E附近減弱為輕度颱風,中心持續風速已經下降到75Kts,到了3號深夜18Z,烏莎吉颱風來到39.6N,137.1E,也就是日本海中北部一帶,此時強度更為衰退,中心持續風速僅剩下35Kts左右。

烏莎吉颱風穿過九州期間雖然強度已經在減弱之中,但是仍為當地帶來頗為強烈的風雨,而且都集中在8月2號這一天。其中宮崎縣油津市在台灣時間2號中午12時25分時觀測到41.2m/s的瞬間陣風風速,四國高知縣清水市則在台灣時間下午13時56分觀測到40.3m/s的瞬間陣風風速,另外的強風紀錄包括九州南方的種子島在台灣時間上午10時33分觀測到39.9m/s,四國高知縣宿毛在18時20分觀測到39.1m/s以及宮崎縣延岡在下午15時31分觀測到38.7m/s的瞬間陣風風速等等,颱風帶來的豪大雨則明顯集中在九州地區,日雨量普遍達到300~500毫米之間,雨量最大是宮崎縣的見立有480毫米,成為該站8月日雨量的新記錄,九州大分縣的溫見有421毫米,為該站日雨量的最大記錄值。由於烏莎吉颱風範圍較小而且移動非常迅速,也未有其他天氣系統加入聯手,風雨持續時間不長,造成的災害跟萬宜颱風相比來說輕微許多。

南海南部的擾動99W之暖心結構逐漸建立,中心濃密雲區跟著出現,中心高層外流加強,低層輻合旋渦度加深,環流也趨於明顯,中心持續風速在這兩天有所加強發展,不過LLCC略呈現外露的現象,中心濃密雲區偏向中心西側,2號深夜18Z在12.0N,113.0E處由JTWC升格為TD-06W,中心持續風速有30Kts,到了3號,中心濃密雲區的深厚強對流雲團依然略偏向系統西半圓,LLCC仍然外露於雲團東側,不過整體風場環流相當完整,低層正渦度明顯,成為一個大致發展成形的熱帶氣旋系統,中心持續風速仍維持在30Kts。2~3號兩天原本位於東海的西環副高壓逐漸向西南移動到華南上空,範圍並且籠\罩南海北部,高壓西南側的駛流引導之下緩慢朝向北北西方向移動。

至於楚克島以南的擾動98W則在這兩天出現了相當戲劇性的變化,位於寬闊逆時針風場環流中的兩個旋轉中心各自發展,靠西邊的LLCC(以98W-A代稱)逐漸順著副高壓南緣駛流往西緩慢移動,到3號時已經跑到了菲律賓東南方,也就是大約在民答那峨島跟帛琉群島之間的海面上,環流範圍寬大,越赤道流水氣有一部分隨著它的西移加強而逐漸向它流入,對流雲團活躍旺盛,不過低層渦度的旋轉仍弱,雲團並未有明顯組織的現象。至於原本位於楚克島南方的LLCC(以98W-B代稱)則似乎是受到西邊98W-A之較大低壓環流的牽引,2~3號間朝向西北到北北西方向移動,3號時已經跑到了關島西北方海面上,風場環流範圍較小,越赤道流東側的部分朝它集中輻合,對流雲團也是活躍消長,不過組織情況似乎比較好一些,到3號晚間已經略具有螺旋狀的組織雛型。高空自中太平洋西伸的TUTT已經伸展到此一包含兩個旋轉中心的大範圍低壓區北方海面,明顯的改善了低壓區高空的輻散環境,加上原本就相當顯著的低層越赤道流水氣輻合,熱帶擾動發展的環境條件逐漸好轉。

8月4號,烏莎吉颱風繼續沿著高壓北側氣流朝東北移動,4號中午左右在本州北部的青森縣輕津半島再度登陸,之後因為冷空氣侵入而失去暖心結構,逐漸轉化為溫帶氣旋,結束其颱風生命。進入日本海後颱風結構已經相當不完整,剩下低層環流較為清楚,威力也僅維持於熱帶風暴下限程度,但是它的殘餘環流仍給日本北部的秋田市帶來27.4m/s的瞬間陣風風速,本州西北部地區也有約100毫米的日雨量出現。
烏莎吉颱風北上後,副高壓主體區域繼續在日本南方海面向西伸展,並且有跟華南~南海北部的副高壓西環部分相連的趨勢,高壓駛流對於06W引導的力量逐漸加強,沿著越南東部近海向西北移動,速度逐漸加快。風場環流明顯,渦度頗為深厚,不過中心濃密雲區的強對流雲團偏向系統西半圓,LLCC持續外露於雲團東側,上午00Z時JTWC一度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中心風速評價提升至35Kts,JMA未給予命名,後來因為中心靠近陸地的關係,西半圈的環流以及強對流雲團進入中南半島陸地,受摩擦力作用導致中心風速開始下降,晚間12Z又降為30Kts,中心位置則來到14.0N,110.0E附近,已經非常靠近越南沿海。

關島西北方海面的擾動98W-B憑借著小環流的優勢以及高空因TUTT好轉的輻散而持續發展,對流雲團往LLCC周圍集中鞏固,暖心結構逐漸成形,中心濃密雲區開始建立,CISK機制運\轉下,低層渦度變得較為明顯,4號深夜18Z之中心位置在17.0N,137.0E,中心持續風速為15Kts。至於西南邊的擾動98W-A則持續停留在帛流附近海域,水氣輻合良好,高層輻散環境也配合的情況下,旺盛對流雲團在環流中消長,並且圍繞著LLCC旋轉,環流範圍依然相當寬廣,原本的季風低壓風力分布性質則還是相當明顯,周圍的風力強於內部,低層渦度相對較淺\,跟98W-B共構成一個大範圍的低壓區,呈現「一胎雙胞」的情況。

8月5號,華南以及南海北部的西環副高壓單體範圍則逐漸往東擴展跟自台灣東方西伸過來的副高壓主體持續連結,副高壓主體的西緣已經來到琉球附近,而且有繼續西伸的趨勢,整體東西向的高壓脊線位置也逐漸北抬,台灣上空以及東海南部的等壓面高度都有所上升,日本跟長江流域的梅雨接近尾聲,副高壓的位置正慢慢來到一年中最偏北的一段時間。

越南東方近海的06W持續沿著高壓邊緣駛流向西北移動,因為有一半環流在陸地上,地形磨擦的關係,速度逐漸放慢,結構發展也受到很大的阻礙,強對流雲團仍然偏在環流西側而難以調整,LLCC持續外露的情況下中心風速持續下降中,5號深夜18Z來到14.5N,109.3E,中心持續風速降低為25Kts,仍然朝向西北移動。

98W-B的中心濃密雲區持續鞏固,環流範圍小但已經可見較清楚的螺旋狀雲帶組織並且呈現旋轉,中高層暖心建立,自身的高空外流開始出現,垂直環流已經漸趨成熟,CISK機制運\作下,低層渦度已經頗為明顯,低層有來自南邊越赤道水氣北上的輻合,高層在北側則有TUTT引發之良好高空輻散環境,中心持續風速快速加強,5號下午06Z在19.6N,135.6E處由JTWC升格為TD-07W,JMA亦同時將它命名而成為第0706號颱風帕布,此外的中心持續風速有35Kts,帕布颱風形成後在副高壓南側東風駛流的引導下快速朝向偏西方向移動,由於高壓處於加強西伸的階段,帕布颱風跟前面幾個颱風不同,看不到北轉的趨勢,而是穩定的沿著20N左右向西迅速前進,5號18Z時颱風中心已經來到20.2N,133.3E,也就是琉球東南方海面上,中心持續風速已經增強至45Kts,繼續沿著高壓駛流朝偏西方向移動,接近台灣東南東方海域。而停留在帛琉附近海域上的98W-A在5號這天也向西移到菲律賓馬尼拉東南東方海面上,也就是在民答那峨島東北方海域,仍然是一個環流範圍寬大的狀態,旺盛的對流雲團圍繞著LLCC緩慢旋轉,系統風速分布依然保季風低壓外強內弱的特性,中心的暖心構造因為對流始終無法集中,潛熱釋放對加熱中心氣柱的效果不佳而仍不明顯,CISK機制運\轉的並不順利,低層渦度以及中心風速無法加深加強,跟帕布颱風仍然是同一個大範圍低壓內的兩個旋渦系統,兩者巧妙的連結在一起,維持一大一小、一胎雙胞的情況。

8月6號,東西兩邊的副高壓等壓線圈已經連結成一個東西向的高壓脊,脊線位置則北抬到25 ~30N之間區域,不過仍然呈現兩個中心的狀態,東邊的中心為副高壓主體部份,西側邊緣已經伸展到東海南部到台灣北方海面一帶,西邊的中心仍位於華南內部,範圍涵蓋中國東南部以及南海北部上空,台灣附近受東側高壓主體影響較大,底層氣流大致為偏東風到東南東風,台灣北方海面到東海南部則有一個較為明顯的東風轉東南風之氣流轉折區域,因此將之視為高壓主體的西緣線。

帕布颱風在高壓主體西伸加強的情況下,受其駛流引導而持續向偏西到西北西方向移動,速度相當穩定,方向也十分明確,6號晚間已經逐漸靠近恆春以東海面,深夜15Z時颱風中心來到21.7N,128.1E處,CWB考慮到帕布颱風未來的移動方向即將威脅到台灣附近海面,因此依照規定發布了2007年第一號的海上颱風警報。帕布颱風的螺旋結構雲帶明顯,中心濃密雲區已經穩固,環流小而完整,中心附近的雲區底下有不完整的眼牆結構開始蘊釀,雖然因為它逐漸移到擾動98W-A的北方,南側輻合水氣的通道似乎遭到98W-A的搶奪,但是它所在的海面海水溫暖加上本身環流不大,自身所在海面獲得的水氣已經足夠供其發展,高空環境方面則是因為向西移動的關係而逐漸脫離TUTT影響,不過後續接手的青藏高壓仍然帶來為帕布颱風良好的高空輻散環境,本身的高層外流也相當明顯,CISK機制運\作之下,帕部颱風的低層渦度繼續加深,中心持續風速也緩慢增強,6號15Z時中心持續風速評價升高至55Kts,到了6 號21Z(台灣時間7號清晨)時,颱風中心已經來到21.8N,126.8E附近,仍然在高壓引導下快速朝台灣陸地接近,CWB研判颱風暴風半徑可能威脅台灣本島陸地,因此在海上警報後接著又發布了2007年第一個陸上颱風警報,此時帕布颱風的暴風圈半徑已經開始朝台灣東南部海面以及巴士海峽東方逼近,外圍的雲雨帶逐漸靠近台灣東岸。

菲律賓東南方海面上的擾動98W-A則隨著帕布颱風的西進而逐漸往西北方向調整定位,6號晚間已經來到菲律賓呂宋島東方不遠處的海面上,帕布颱風的水氣輻合管道逐漸被它所合併搶奪,高空跟帕布颱風一樣轉為青藏高壓的輻合區所控制,寬廣的環流範圍在6號這一天開始往內縮小集中,LLCC附近有強對流雲團鞏固起來,暖心結構有建立的跡象,它本身跟帕布颱風仍然是同一個大低壓區內的兩個系統,兩個系統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使得98W-A的動向並不穩定。

越南東部近海的06W繼續在華南內部高壓邊緣駛流的引導下沿著越南沿海朝西北移動,6號這一天逐漸經過海南島跟越南之間的海峽處後進入東京灣南部,進入相對稍微開闊的東京灣海面後,原本始終位於LLCC西側的強對流雲團開始往中心附近集中,整體結構略有改善,不過中心風速並未有明顯加強的現象,6號18Z的中心位置在17.5N,108.0E,中心風速為25Kts,持續朝西北方向移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1655

回帖

5万

积分

荣誉会员-暖池

积分
57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7~8~9號,7號這一天帕布颱風在副高壓主體駛流的引導下,持續沿著22N線朝偏西方向移動,直撲蘭嶼附近海面以及台灣南端的恆春半島而來,從雷達以及雲圖的變化顯示帕布颱風在接近的過程中強度持續增強,雲層組織結構逐漸好轉,7號傍晚的衛星雲圖已經可以看到帕布颱風出現雲捲風眼的構造,7號中午過後颱風開始進入雷達回波掃瞄範圍,颱風的螺旋狀回波結構清楚可見,呈現一個範圍小而紮實的子彈型颱風型態,7號晚間14Z(台灣時間7號22時)左右,雷達回波顯示颱風中心通過蘭嶼南方,眼牆北側橫掃蘭嶼,經過蘭嶼附近後颱風中心繼續偏西移動接近恆春半島南端,7號17Z(台灣時間8號凌晨1時)颱風中心在恆春半島南端登陸,登陸時中心持續風速的評價約為65Kts,颱風中心通過時間很短,1小時後的7號18Z(8號2時)就已經穿越恆春半島南端而出海,成為2007年第一個侵台颱風。颱風中心出海後因為地形作用導致方向一度短暫的偏向西北西繞行恆春半島沿海,中心來到高雄西方海面(22.5N,119.7E),之後才再度受到北方高壓的壓制而轉回偏西方向朝汕頭以南海面前進,颱風結構受地形破壞已經略為不完整,強度有所減弱,8號00Z時中心持續風速降為55Kts,暴風圈範圍也有所縮小,8號上午03Z颱風中心來到22.3N,117.9E處,暴風圈範圍已經脫離南部陸地,CWB隨即解除帕布颱風的陸上颱風警報,3小時後也就是8號下午06Z跟著解除海上颱風警報。

帕布颱風中心經過蘭嶼前後氣壓及風速風向變化

時間   測站氣壓 海平面氣壓 平均最大風速  平均風風向 瞬間最大風速 瞬間風風向
0807-14  963.6  1000.5  22.6   30.0    28.1     40.0
0807-15  962.6  999.3  20.6   30.0   26.6     40.0
0807-16  961.7  998.5  18.0   20.0   31.9     20.0
0807-17  960.8  997.5  14.7   20.0   27.4     40.0
0807-18  959.8  996.4  12.5   350.0   37.5     10.0
0807-19  957.8  994.4  15.8   340.0   35.9     340.0
0807-20  952.8  989.0  22.0   20.0   42.0     30.0
0807-21  943.5  979.4  41.7   30.0   69.4     40.0
0807-22  944.7  980.5  15.8   30.0   41.2     20.0
0807-23  948.0  984.1  25.1   70.0   42.5     110.0
0808-00  957.8  994.3  37.1   170.0   56.2     170.0
0808-01  960.0  996.5  20.3   170.0   29.6     180.0
0808-02  961.0  997.5  15.0   170.0   22.3     160.0
0808-03  961.8  998.3  11.1   170.0   13.3     160.0
0808-04  961.4  997.9  6.3   170.0   9.3     170.0
0808-05  961.4  998.0  7.6   180.0   11.0     180.0
0808-06  962.5  999.1  7.0   120.0   10.1     160.0
0808-07  962.9  999.4  7.3   140.0   10.0     120.0
0808-08  962.3  998.7  7.8   70.0   9.9     70.0
0808-09  963.2  999.8  8.4   60.0   14.7     60.0

帕布颱風中心經過恆春前後氣壓及風速風向變化

時間   測站氣壓 海平面氣壓 平均最大風速  平均風風向  瞬間最大風速 瞬間風風向
0807-16  996.7  999.4  3.3  10.0  7.5  360.0
0807-17  996.7  999.4  3.4  10.0  7.3  20.0
0807-18  996.5  999.2  3.1  30.0  5.8  340.0
0807-19  996.7  999.4  2.6  10.0  4.3  20.0
0807-20  995.8  998.5  1.9  40.0  3.5  30.0
0807-21  995.2  997.9  2.3  350.0  4.3  340.0
0807-22  994.7  997.4  4.2  350.0  8.5  360.0
0807-23  992.2  994.9  4.6  350.0  9.2  340.0
0808-00  986.0  988.7  7.7  340.0  19.0  340.0
0808-01  976.1  978.8  12.3  340.0  29.8  340.0
0808-02  988.5  991.2  16.3  200.0  29.3  250.0
0808-03  992.3  995.0  11.2  210.0  21.7  200.0
0808-04  992.7  995.4  5.8  240.0  9.4  230.0
0808-05  992.9  995.6  2.0  90.0  3.8  80.0
0808-06  994.2  996.9  4.3  100.0  7.8  100.0

帕布颱風過境期間局屬測站氣象記錄(07/08/06~07/08/08)

測站名  最低氣壓 最大平均風速 最大瞬間風速 總雨量  最大時雨量
板橋  996.1hpa  6.8m/s  12.6m/s  57.4mm  21.5mm
淡水  997.0hpa  4.8m/s  14.2m/s  31.7mm  12.5mm
鞍部  909.4hpa  9.9m/s  29.1m/s  127.0mm  36.5mm
台北  996.7hpa  7.5m/s  17.4m/s  55.0mm  11.5mm
竹子湖  932.6hpa  4.8m/s  13.4m/s  99.0mm  25.0mm
基隆  997.7hpa  8.5m/s  19.8m/s  107.2mm  43.0mm
彭佳嶼  999.4hpa  19.4m/s  28.7m/s  18.7mm  7.5mm
花蓮  998.9hpa  7.8m/s  14.4m/s  437.5mm  96.0mm
蘇澳  998.5hpa  12.7m/s  20.5m/s  222.7mm  46.5mm
宜蘭  998.8hpa  9.5m/s  18.1m/s  186.7mm  31.0mm
金門  995.8hpa  9.2m/s  21.1m/s  3.0mm  1.5mm
東吉島  991.7hpa  17.1m/s  23.0m/s  1.5mm  0.5mm
澎湖  992.7hpa  8.9m/s  17.3m/s  1.0mm  0.6mm
台南  992.6hpa  8.6m/s  14.3m/s  15.5mm  5.0mm
台南縣永康  991.8hpa  8.9m/s  15.0m/s  21.0mm  7.5mm
高雄  989.4hpa  10.3m/s  19.8m/s  79.5mm  28.0mm
嘉義  992.1hpa  5.5m/s  9.1m/s  9.0mm  4.0mm
台中  992.5hpa  4.7m/s  9.0m/s  8.6mm  2.0mm
阿里山  755.2hpa  3.8m/s  13.4m/s  31.0mm  8.5mm
大武  993.3hpa  12.5m/s  27.3m/s  124.0mm  19.0mm
玉山  636.6hpa  21.8m/s  41.5m/s  89.1mm  10.7mm
新竹  993.1hpa  7.0m/s  15.0m/s  8.2mm  2.0mm
恆春  978.8hpa  16.3m/s  29.8m/s  435.5mm  99.5mm
成功  994.4hpa  13.4m/s  27.0m/s  158.0mm  23.5mm
蘭嶼  975.9hpa  41.7m/s  69.4m/s  278.3mm  32.0mm
日月潭  889.0hpa  6.3m/s  11.3m/s  17.6mm  4.5mm
台東  994.7hpa  7.8m/s  17.6m/s  91.1mm  22.0mm
梧棲  993.1hpa  7.8m/s  13.4m/s  6.5mm  2.5mm
七股雷達站  991.7hpa  9.1m/s  12.4m/s  10.0mm  2.5mm
馬祖  1001.1hpa  9.1m/s  18.2m/s  3.6mm  1.5mm

帕布颱風過境期間自動站雨量累積資料(2007年8月6~8號)

台北縣市    南部山區    宜蘭縣  
坪林  145.0  排雲  173.5  礁溪  157.0
四堵  234.0  大寮  104.0  羅東  165.5
泰平  139.5  南天池  98.0  玉蘭  137.5
福山  259.0  小關山  115.5  太平山  373.0
桶後  157.0  溪南  113.5  思源  232.0
屈尺  125.5  木柵  158.5  龜山島  69.0
大尖山  134.5  岡山  85.5  東澳  194.0
大坪  111.0      南澳  202.5
福隆  109.0  屏東縣    牛鬥  121.0
雙溪  124.0  尾寮山  132.0  古魯  227.5
鼻頭角  46.5  三地門  123.0  雙連埤  211.5
三貂角  61.5  潮州  110.5  頭城  138.5
石碇  141.5  琉球嶼  89.5  大礁溪  215.5
火燒寮  145.5  牡丹  320.0  壯圍  180.5
瑞芳  115.5  貓鼻頭  421.0  再連  143.5
木柵  101.0  墾丁  515.5  三星  169.5
四十分  175.0  枋寮  193.5  寒溪  193.5
大直  128.0  楓港  261.0  冬山  174.0
內湖  88.5  牡丹池山  267.5  新寮  194.5
南港  110.5  古夏  141.5  土場  130.0
    上德文  137.5  南山  180.0
中部山區    阿禮  182.0   
梨山  146.5  瑪家  146.0   
合歡山  160.5  赤山  108.5   
昆陽  203.0  龍泉  125.0   
廬山  97.0  南州  106.0   
翠峰  113.0  來義  171.0   
翠巒  135.5  春日  150.0   
奧萬大  100.0  石門山  281.0   
    旭海  190.5   
中部平地    壽卡  160.5   
溪州  98.5  車城  379.0   
西螺  104.0  枋山  223.5   
         
         
花蓮縣         
龍澗  452.0  富世  282.5  慈恩  347.5
大禹嶺  176.5  和中  242.0  布洛灣  387.0
天祥  316.5  大坑  315.5  吉安  394.0
新城  359.0  水璉  256.0  銅門  369.0
鯉魚潭  333.5  鳳林山  190.0  吳全城  317.0
光復  204.0  加路蘭山  178.5  壽豐  288.0
月眉山  246.5  高寮  324.5  西林  271.0
水源  420.0  洛韶  274.0  中興  213.0
大觀  215.5  太安  248.5  大農  251.5
佳心  205.5  玉里  277.0  舞鶴  216.5
卓樂  231.5  明里  295.5  紅葉  188.5
立山  253.5        
         
台東縣         
紅葉山  123.5  太麻里  210.0  鹿野  156.0
靜浦  190.0  綠島  121.5  池上  208.5
向陽  227.5  紅石  172.5  大溪山  193.5
金崙  173.5  東河  153.0  長濱  125.0
南田  173.0  土坂  217.5  下馬  133.0
摩天  148.5  華源  330.0   

自動測站瞬間風速及氣壓記錄

      瞬間風速  氣壓記錄  測站高度
楓港(屏東縣)  34.1  975.4  63M
牡丹池山(屏東縣)  37.2  918.9  504M
綠島(台東縣)  29.1  979.8  304M
南田(台東縣)  29.8  989.5  22M
大溪山(台東縣)  27.6  949.5  375M
墾丁(屏東縣)  27.8  977.8  5M
枋寮(屏東縣)  23.4  985.4  69M
玉蘭(宜蘭縣)  23.0  948.5  494M
龜山島(宜蘭縣)  24.4  953.2  398M
太平山(宜蘭縣)  20.7  --  --

帕布颱風中心在8號上午離開台灣後逐漸靠近汕頭南方海面,颱風所屬的低氣壓範圍開始跟雷州半島西方,位於東京灣上並且已經接近越南北部沿海的TD-06W相連而形成副高壓南側的東西向延伸低壓帶,低壓區的吸引加上北邊華南上空的副高壓駛流引導,讓帕布颱風於低壓帶中仍然大致維持偏西的方向前進,速度相當快,在8號下午期間迅速掠過汕頭以南海域後,順著廣東沿岸持續西進,香港天文台在8號清晨就已經針對帕布颱風發出了一號戒備信號,受到廣東地形的影響,帕布颱風在廣東沿海移動的過程中強度持續減弱,8號深夜18Z颱風中心已經來到22.1N,114.7E,也就是在香港東南方不遠的海面上,中心持續風速評價已經下降至35Kts,但是因為中心距離香港已經非常靠近,而且在預期會為香港帶來強風的情況下,香港天文台在此時發出了三號強風信號,之後帕布颱風中心香港以南近海通過,強度則持續減弱,9號上午00Z在22.0N,113.8E處(也就是香港南南西方海面)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香港天文台因為帕布颱風強度減弱而且有逐漸遠離香港的趨勢而在9號中午前除下所有的風力警告信號。

但是老天爺卻在此時展現了它高深莫測的一面,就在各單位預測帕布減弱後的熱帶低壓將會逐漸遠離香港附近之際,台灣東南方的梧提颱風於9號清晨在台灣東部登陸,原本的主中心登陸後隨即減弱消失,殘留的能量其中一部分在台灣海峽南部逐漸轉化為一個範圍頗大的低氣壓區域,並且跟香港西南方由帕布颱風所留下的熱帶低壓以及中南半島北部由06W減弱後的低氣壓這三個低壓區連了一氣,尤其是台灣海峽南部的低壓區跟香港西南方的熱帶低壓因為相當靠近的關係,兩者之間似乎產生了互相牽制的作用,甚至有逐漸結合的趨勢,熱帶低壓因此在香港西南方海面開始出現減速,並且改變方向由原本的偏西轉朝西南西緩慢移動,動向變得不明朗。

9號這天在中國上空的高空型式也出現了相當戲劇性的變化,隨著西風帶上游中亞區域建立新的西風長波槽,西風帶下游在110~120E上空因為配合西風波長配置的關係,逐漸由原本的脊區位置轉變成槽區位置,華南上空的副高壓西側區域勢力因而出現明顯減弱,黃河流域的鋒面系統往南移到長江以北地區,東邊西伸過來直達長江口的副高壓主體西緣也因為這個變化而開始往東後退,兩邊之間產生了相對的氣壓低谷,也正好對應了槽區的建立,加上南海南部有赤道反氣旋出現,不但有晴空區也有反旋式的雲線,北側有明顯的西南氣流自孟加拉灣向東經過中南半島後流入這條低壓帶中,一方面帶來旺盛水氣,另一方面也導致大環境的引導氣流方向出現了明顯改變,南海北部的駛流風向在大環境的改變下,從原本的偏東風迅速逆轉為西南風,使得9號傍晚左右當熱帶低壓中心來到21.5N,112.7E,也就是在上川島附近時突然開始轉向回頭往東北移動,在短短24小時內第2度朝向香港以西的珠江口海域靠近。這個熱帶低壓在9號晚間逐漸跟梧提颱風殘餘低壓的水氣能量出現結合現象,中心風速因此有所提升,但是僅有香港天文台重新在8月10號上午將它再度升格為熱帶風暴,CWB、JMA以及JTWC等氣象單位仍以熱帶低壓強度處理。梧提所殘留的低壓則趨於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1655

回帖

5万

积分

荣誉会员-暖池

积分
57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方面,在7號晚間到8號上午在帕布颱風侵襲台灣的同時,菲律賓呂宋島東方海面上的擾動98W-A也持續有所發展,內部環流有相當強烈的對流雲團出現,潛熱釋放讓暖心構造趨於明顯,中心高層外流出現,低層渦度隨之開始加深,雲團旋轉情況也有所加強,整體雲系的螺旋形狀漸成型,風場的範圍有所內縮但依然相當寬廣,逐漸擺脫原本季風低壓的性質,內部的風速增強,不過中心似乎仍然不穩定,呈現一個大環流中有幾個小中心並存的情況,導致各國氣象單位對於98W-A的LLCC定位並不太一致,而且都偏向強烈對流雲團的東側,顯示垂直環流還未成熟,整體環流的移動大方向大致順著北邊副高壓邊緣駛流引導往西北西到西北方向移動,緊跟在帕布颱風之後朝向台灣東南方海面逼近,JTWC在7號晚間12Z將它升格為TD-08W,此時CWB給它的中心定位大約在17.0N、126.0E左右,中心持續風速評價為30Kts,距離台灣本島已經不遠,西北方的帕布颱風此時正在逼近蘭嶼,08W升格後仍然持續朝西北前進,8號上午00Z當它的中心定位來到19.5N,125.0E時,JMA將它命名升格為第0707號颱風梧提,此時JTWC給予的中心持續風速仍為30Kts,CWB則在8號上午03Z(11時)跟進將08W升格為輕度颱風,並立即而且同時發布了梧提颱風的海上跟陸上颱風警報,使梧提成為2007年CWB第2個發布警報的颱風,發布梧提颱風警報的同時剛好跟帕布颱風尚未解除的海上颱風警報產生重疊,因而造成了非常少見的雙颱風警報並列同一張警報單上的情況。再經過3小時後,也就是8號下午06Z,JTWC也將梧提的強度升格為熱帶風暴,中心持續風速增強至35Kts,此時CWB的官方定位顯示梧提颱風中心位置已經大約移至20.6N,124.1E附近,繼續沿著副高壓邊緣的引導朝向台灣東部海岸直撲而來。

8號下午過後,梧提颱風中心環流西側的強烈對流雲團逐漸走向西北方向移入巴士海峽,雲團邊緣慢慢靠近恆春半島,8號傍晚起逐漸侵入台灣南部上空,傍晚09Z(下午5點)CWB對梧提颱風的官方中心定位還在21.0N,123.9E附近,不過受到強對流雲團侵入的影響,台灣南部入夜後已經陸續開始出現雷雨的現象,在雲團對流運\動旺盛的情況下造成地面氣流的局部輻合,加上帕布颱風低壓環流帶來的影響,台灣南部的風向普遍吹著西南風到偏西風,也就是從台灣海峽南部吹來,這股氣流翻過中央山脈南段後在台東東方海面逐漸產生背風面地區氣壓降低的現象,對於中心不穩定的梧提颱風中心內圈環流產生了吸引的現象,內圈環流內的其中一個漩渦中心加速靠近台東東方海面,並且有增強的現象,雷達以及多頻微波雲圖顯示這個中心在8號晚間到9號凌晨經過蘭嶼以北,導致原本吹東北風到北北東風的蘭嶼測站風向在8號晚間12Z之後出現風向逆轉現象,很快的轉變成偏西風到西南西風,但是12Z時CWB的官方定位卻還在21.4,123.6E,以相對位置來說蘭嶼的風向顯然是相當異常的,(應該吹北到東北風),從氣壓變化來看,蘭嶼的氣壓也從8號下午就開始出現明顯下降的現象,到9號凌晨之間一共出現兩次氣壓低點,似乎是前後有兩次低壓中心陸續靠近的現象,但是第二次才有風向的轉變出現,至於台東北方的成功測站其風向在8號這天則一直保持北北東風向,氣壓變化呈現一路持續下降的趨勢,同時風力逐漸增強,8號晚間23時(15Z)左右出現觀測氣壓的最低值達994.8百帕,同一時間瞬間陣風則觀測到27.3m/s,剛好也是觀測過程中最大值,雷達回波資料大略可見上述的漩渦中心剛好在這個時間點左右來到成功鎮附近,但是同一時間CWB官方定位的中心還在21.8N,123.1E附近,9號凌晨0時到3時成功測站風力逐漸減弱,氣壓緩慢回升,不過風向持續吹北北東風,似乎顯示該旋渦中心在成功鎮近海慢慢瓦解,4時過後風向出現變化,先轉北北西後再轉偏西風向,此一中心應該在這時已經進入陸地,並且很快消滅,到了9號上午00Z時官方定位顯示颱風中心終於來到23.3N,121.6E,也就是同樣逼近成功測站一帶,隨即在1小時後於成功鎮附近登陸,不過此次所謂官方定位中心登陸時,成功測站的氣壓實測卻高達1001.9百帕,風向更是吹著微弱的偏南風,天氣良好,跟中心登陸該有的情況相比大異其趣。整體的情況似乎暗示梧提颱風真正的颱風中心有可能已經在9號凌晨過後由成功鎮附近先行登陸台灣,後續各單位所追蹤定位的中心抵達時反而呈現風平浪靜的情況,感受不到颱風的登陸情況。

梧提颱風中心經過蘭嶼前後氣壓及風速風向變化

時間   測站氣壓 海平面氣壓 平均最大風速 平均風風向  瞬間最大風速 瞬間風風向
0808-10  963.2  999.7  9.4  50.0  13.4  40.0
0808-11  962.3  998.7  5.5  30.0  11.4  20.0
0808-12  961.7  998.1  10.0  30.0  18.8  40.0
0808-13  961.0  997.5  11.8  30.0  18.4  40.0
0808-14  959.9  996.4  8.9  20.0  17.4  30.0
0808-15  958.2  994.5  10.5  30.0  21.7  30.0
0808-16  958.0  994.2  10.0  20.0  21.9  20.0
0808-17  958.5  994.8  8.4  20.0  22.9  50.0
0808-18  958.7  995.0  7.9  20.0  20.1  50.0
0808-19  958.6  994.9  9.4  20.0  20.6  10.0
0808-20  960.2  996.9  11.2  270.0  21.9  60.0
0808-21  960.5  997.2  13.9  250.0  19.6  270.0
0808-22  960.1  996.8  9.3  270.0  12.7  260.0
0808-23  959.6  996.2  10.6  250.0  13.3  240.0
0809-00  958.9  995.5  10.0  270.0  15.9  260.0
0809-01  959.5  996.1  18.6  260.0  25.7  250.0
0809-02  960.0  996.6  18.5  260.0  25.5  240.0
0809-03  961.5  998.1  17.3  260.0  20.1  250.0
0809-04  962.3  999.0  11.1  250.0  15.9  250.0
0809-05  962.8  999.4  11.3  240.0  17.0  240.0
0809-06  963.3  999.9  10.1  210.0  14.7  200.0
0809-07  963.9  1000.6  9.6  220.0  14.6  230.0
0809-08  964.9  1001.6  9.5  220.0  12.1  230.0
0809-09  965.3  1002.0  9.9  190.0  13.5  190.0
0809-10  965.8  1002.6  8.7  190.0  12.3  170.0

梧提颱風中心經過成功前後氣壓及風速風向變化

時間   測站氣壓 海平面氣壓 平均最大風速  平均風風向  瞬間最大風速 瞬間風風向
0808-10  995.8  1001.1  6.8  40.0  9.6  50.0
0808-11  995.2  999.4  2.8  30.0  4.3  40.0
0808-12  994.3  998.5  6.8  20.0  13.0  360.0
0808-13  993.8  998.0  7.1  10.0  12.9  10.0
0808-14  992.8  997.0  7.8  10.0  13.6  20.0
0808-15  993.1  997.3  8.6  10.0  14.9  50.0
0808-16  993.1  997.3  9.8  10.0  17.6  20.0
0808-17  992.6  996.8  9.1  10.0  15.9  50.0
0808-18  992.1  996.3  9.8  10.0  18.5  10.0
0808-19  992.5  996.7  9.8  20.0  16.8  360.0
0808-20  991.0  995.2  10.8  10.0  20.0  20.0
0808-21  991.7  995.9  10.1  20.0  17.8  10.0
0808-22  991.6  995.8  11.4  20.0  21.2  30.0
0808-23  990.6  994.8  13.4  20.0  27.0  30.0
0809-00  990.6  994.8  10.9  30.0  21.3  10.0
0809-01  990.7  994.9  10.2  20.0  18.4  30.0
0809-02  990.8  995.0  9.6  20.0  18.1  40.0
0809-03  992.3  996.5  8.9  40.0  16.0  40.0
0809-04  991.8  996.0  6.6  340.0  9.6  340.0
0809-05  993.0  997.2  6.1  350.0  7.6  350.0
0809-06  994.5  998.8  7.1  220.0  11.3  210.0
0809-07  995.5  999.8  3.2  180.0  7.0  220.0
0809-08  996.7  1001.0  2.5  280.0  3.8  240.0
0809-09  997.6  1001.9  3.7  170.0  6.3  190.0
0809-10  997.6  1001.9  2.0  280.0  2.6  290.0

CWB官方定位的中心登陸後梧提颱風強度銳減,中心登陸3小時後也就是9號03Z(上午11時)被降格為熱帶低壓並隨即消滅,颱風警報跟著解除。梧提颱風消失後殘餘的能量以及大範圍低壓區逐漸分裂成兩部份,西邊的部份如前述的跟位於香港附近帕布颱風減弱後的熱帶低壓產生互動並逐漸結合,東邊的部份則在台灣東南東方(琉球群島以南)形成另一個具有LLCC的低壓環流,NRL給予了擾動編號93W。

TD-06W在這幾天中持續沿著高壓邊緣朝西北轉西北西移動,逐漸穿越東京灣後接近越南中北部沿海一帶,並且在8號凌晨登陸,強度很快減弱,環流結構逐漸消散,但是殘餘的正渦度低壓區卻跟香港附近的熱帶低壓、梧提颱風減弱後的低壓環流等其他系統連成了一長串的東西橫向低壓帶,幾經演變到了9號時自孟加拉灣北部的季風低壓開始,往東經過中南半島北部低壓區、香港附近熱帶低壓一直到琉球以南的熱帶擾動93W為止,東西向的低壓帶更為顯著而且延伸,加上南海南部赤道反氣旋的北上,這條低壓帶已經等同於變成一個大幅北跳的間熱帶輻合帶,台灣正好位於這條輻合帶東部,往後幾天隨著輻合帶內系統的移動以及整條輻合帶更往北抬,台灣上空西南風水氣供應逐日增強,造成了一次由強烈西南氣流引發的長時間強降雨過程。

8月10~11號,受大環境變化影響而回頭朝東北東移動的熱帶低壓持續緩慢的往香港靠近,香港天文台在10號清晨被迫再度針對這個熱帶低壓發出了1號戒備信號,此時熱帶低壓跟梧提颱風減弱後的一部分低壓區以及能量結合,環流範圍擴大許多但雲層結構鬆散而且不對稱,雲團多半集中在南海北部,也就是系統南半圓,雷達資料顯示中心附近有較明顯的螺旋雨帶構造。10號中午左右熱帶低壓中心來到香港西南方約60公里處,香港天文台此時升高警報為3號強風信號,並且隨後判定它再度增強為熱帶風暴(僅有HKO作此判定)。到下午14時30分(0630Z),熱帶風暴中心已經來到香港天文台西方約20~30公里的地方,香港天文台再提升警報層級,發出了8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在10號下午期間香港島的風力也因為熱帶風暴逼近而顯著加強,10號傍晚以後熱帶風暴中心在香港以西轉向偏西移動,隨即在珠江口西側的廣東中山縣沿海登陸,繼續遠離香港而且強度逐漸減弱,10號晚間香港天文台判定它減弱為熱帶低壓,中心滯留於廣東中山縣附近徘徊,此時香港島的風雨已經趨於緩和,香港天文台在10號晚間10點改掛3號強風信號,11號凌晨再降為1號戒備信號,至11號上午8點30分(0030Z)隨著熱帶低壓再減弱為普通低壓區而取消所有警告信號,這種迫使香港天文台必須針對同一熱帶氣旋系統發出前後兩次警告的情況可說是自從2000年的瑪莉亞颱風以來再度發生的情況。

在8月9~11日期間,帕布的相關雲雨帶為雷州半島以及廣東省大部分帶來劇烈降水,其中較大雨量包括綠洲仔658毫米、火炬四隊561毫米、后灣486毫米、杜陵422毫米,龍門727.9毫米,廣東其他地方也有200~300毫米不等的雨量,有效緩解了當地的旱情。

此一低壓區在11號這天隨著台灣東方擾動93W逐漸北上的牽引帶動之下,慢慢沿著廣東沿海往東北東移動,朝向台灣海峽南部靠近,環流寬闊但是雲層分布仍然不對稱,集中在南半圈,中心風速受地形摩擦影響因而不明顯,而且LLCC在結構鬆散的情況下也顯得有些飄乎不定,但是它所夾帶的西南季風水氣,在11號下半天因為低壓環流進入台灣海峽南部而逐漸開始影響台灣,台灣中南部迎風面地區的雨勢有增強的趨勢。
---------------------------------------------------------------------
8月11號雨量排名
排序  雨量(毫米)   測站名稱    測站碼  所在地
1    235       南 天 池    C1V19  高雄縣桃源鄉
2    209       御 油 山    C1V30  高雄縣桃源鄉
3    187       溪 南      C1V27  高雄縣桃源鄉
4    179       鰲 鼓      C1M47  嘉義縣東石鄉
5    170.5      小 關 山    C1V22  高雄縣桃源鄉
6    167.5      梅 山      C1V20  高雄縣桃源鄉
7    165       高 中      C1V23  高雄縣桃源鄉
8    157.5      四 湖      C0K28  雲林縣四湖鄉
9    154       復 興      C1V21  高雄縣桃源鄉
10   141.5      新 發      C1V24  高雄縣六龜鄉
11   133       雪 嶺      C1F94  台中縣和平鄉
12   132.5      褒 忠      C1K27  雲林縣褒忠鄉
13   124.5      尾 寮 山    C0R10  屏東縣三地門鄉
14   123.5      崙 背      C1K25  雲林縣崙背鄉
15   117       新 高 口    C1M44  嘉義縣阿里山鄉
16   113.5      瑪 家      C1R14  屏東縣瑪家鄉
17   106.5      美 濃      C0V31  高雄縣美濃鎮
18   104.5      溪 湖      C1G66  彰化縣溪湖鎮
19   104       溪 州      C1G67  彰化縣溪州鄉
20   103.5      彰 師 大    A0G72  彰化市(合作站)
---------------------------------------------------------------------
位於琉球南方海面的擾動93W誕生後,在11號這天逐漸順著退後到琉球東方海面的副高壓邊緣氣流引導,朝西北轉北北西移動,很快的經過台灣東北方海面進入東海南部,再經過長江口以東,往江蘇東方到山東半島以南的海域一帶靠近,低層環流頗為明顯而且範圍寬大,但LLCC並不清楚,雲層分布不對稱,強對流雲團偏向環流東側,中心部份始終呈現外露的現象,NRL評價它的中心持續風速在通過台灣東北方時一度增強到20Kts,中國氣象局(CMA)將它認定為一個熱帶低壓系統,並且在它通過長江口以東以及靠近江蘇山東一帶海面時發布過熱帶低壓警報,11號深夜93W在山東半島以南逐漸轉向北北東到東北移動,轉往朝鮮半島北部靠近,其他氣象單位則並未對93W進行升格認證,它經過長江口東方後隨著緯度漸高,而且結構始終無法改善,發展的機會降低許多。雖然93W本身並未對台灣有明顯影響,但是它的北上卻帶動了廣東沿海的低壓跟著往東北東移動,整條ITCZ呈現北移調整的趨勢,旺盛的西南季風水氣也隨著廣東沿海的低壓區靠近而逐漸影響台灣。

93W的中心雖然是通過琉球本島西方海面,而且離當地有一段距離,但是它的強對流雲團正好襲擊了環流東邊的琉球,在11號這天本島的那霸觀測到24.2m/s瞬間風速記錄,日雨量更高達421毫米,成為當地8月份日雨量的新記錄。

在這兩天中,ITCZ位置不但北抬而且明顯往東延伸到太平洋上,東側延伸部份上陸續有其它的擾動出現,包括位於關島東南方低緯度曇花一現的94W、日本南方海面由冷心低壓變性而來的91W以及關島西北方的95W。
94W所在位置緯度很低,高低層氣流不一致造成強垂直風切,發展條件較差,僅存在11號一天隨即消滅。91W則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系統,在10號時由一個原本位於日本東南方海面,高空TUTT內的冷心低壓向下發展而被NRL給予編號,低層環流沿著日本上空副高壓邊緣緩慢向西北西移動,高空則仍是TUTT的一部份,雖然有熱帶擾動編號,但是看起來還是具有很明顯的高空冷心低壓性質,偏向東風波動擾動的型態,到了11號晚間低層環流逐漸消失在琉球東方海面。

關島西北方的95W則具有相對良好許多的發展環境,最初擾動的形成是因為南海菲律賓一帶赤道反氣旋與日本上空副高壓之間的氣流輻合所引起,大氣環境的配置原本就有利它的風場維持逆時針旋轉,加上西邊有明顯的西南季風水氣輻合,北邊則是伴隨91W移動的TUTT以及青藏高壓東南部的輻散狀流場,高空輻散良好,對流雲團在旋轉風場的環流內爆發,CISK機制開始運\轉,對流潛熱開始加溫LLCC部份,加上該LLCC位於兩高之間的鞍區,氣流弱垂直風切亦小,暖心構造很快的建立起來,對流逐漸鞏固到LLCC周圍,中心濃密雲區雛型隱約可見,地面渦度緩慢加深,風場旋轉加強,整體雲系外觀呈現螺旋狀,環流範圍則還不很大。

8月12號,位於黃海北部的93W持續朝向北北東到東北方向移動,12號晚間在朝鮮半島北部進入陸地,強度逐漸減弱,並且轉化為溫帶氣旋,跟華東上空的槽區結合為一,廣東東部的低壓區就順著華東槽區以及副高壓西側的偏南氣流引導,跟著93W北上後的尾巴往東北移動,中心逐漸進入福建沿海並且繼續往浙江沿海移動,環流寬大但是雲層結構鬆散且不對稱,它南半圈的環流自南海北部引進大批西南氣流水氣進入台灣中南部上空,中部南部迎風面地區因此而持續有豪大雨發生,進入這波強烈西南氣流影響台灣的第2天。

---------------------------------------------------------------------
8月12號雨量排名
排序  雨量(毫米)   測站名稱    測站碼  所在地
1    237       御 油 山    C1V30  高雄縣桃源鄉
2    235       南 天 池    C1V19  高雄縣桃源鄉
3    215.5      新 發      C1V24  高雄縣六龜鄉
4    211       鹿 港      C0G64  彰化縣鹿港鎮
5    200       高 中      C1V23  高雄縣桃源鄉
6    197       台 西      C0G71  彰化縣大城鄉
7    194.5      梧 棲      46777  台中縣梧棲鎮
8    192.5      溪 南      C1V27  高雄縣桃源鄉
9    189.5      梅 山      C1V20  高雄縣桃源鄉
10   186.5      後 安 寮    C1K26  雲林縣麥寮鄉
11   186       復 興      C1V21  高雄縣桃源鄉
12   181.5      新 高 口    C1M44  嘉義縣阿里山鄉
13   176.5      甲 仙      C0V25  高雄縣甲仙鄉
14   169.5      雪 嶺      C1F94  台中縣和平鄉,
15   164.5      草 湖      C1G68  彰化縣芳苑鄉
16   164       瀨 頭      C1M39  嘉義縣阿里山鄉
17   159.5      小 關 山    C1V22  高雄縣桃源鄉
18   156       大 甲      C1F93  台中縣大甲鎮,
19   155       阿 里 山    46753  嘉義縣阿里山鄉
20   153       中 西      C1G70  彰化縣二林鎮
--------------------------------------------------------------------

關島西北方海面的95W則持續位於赤道反氣旋跟副熱帶高壓兩個高壓系統間的氣流合流區內,低層良好的低層正渦輻合環境有利於它發展加強,高空的TUTT雖然開始消失,但是高空青藏高壓仍為它帶來良好輻散,強度持續發展的情況下,12號下午06Z在17.5N,135.5E附近被JTWC升格為TD-09W,中心持續風速有30Kts,對流潛熱釋放下暖心構造更為明顯,中心濃密雲區更為鞏固,CISK機制運\轉,底層渦旋度加強,螺旋雲帶組織也比前一天要來得清楚,結構頗為完整,風場範圍還不算很大。12號這一天09W順著北邊的副高壓的引導氣流朝偏西方向緩慢移動,受到南海南部赤道反氣旋的牽制,系統移動速度並不快,12號深夜18Z來到17.0N,135.1E附近時由JMA正式升格為第0708號颱風聖帕,中心持續風速評價提高至40Kts。

8月13號,福建浙江沿海的低壓區持續往東北移動並且在長江口出海,進入黃海南部後強度重新發展為熱帶低壓(CWB與JMA認定),並且沿著華東槽區以及副高壓西側駛流引導繼續朝向偏北方向移動,中心附近隱約可見略具螺旋狀構造的環流雲帶,但是中心風速並不強,環流中心北上後逐漸往朝鮮半島西側海面靠近,移動的路線相當類似前一天剛經過的93W,熱帶低壓南側同樣拖著長長的西南氣流雲帶,在華東槽線以及副高壓西側偏南氣流的推波助瀾下,台灣中南部進入這波強烈西南氣流影響的第3天,同時也是雨勢最猛烈的一天,雨量最大的屏東縣瑪家鄉光是13號這一天的日累積雨量就有1008毫米,其他中南部山區雨量也非常驚人,連續3天的豪大雨下來已經造成了不小的災害。晚間以後隨著熱帶低壓中心以及相關環流北移,加上大氣環流配置調整,華東槽區維持的條件改變而開始變淺\,槽區所帶動起來的強烈西南季風水氣有逐漸緩和的趨勢,日本南方的副高壓西緣則隨著華東槽區淺\化而緩慢開始西伸。

2007/08/13雨量排名
---------------------------------------------------------------------
排序  雨量(毫米)  測站名稱 測站碼 所在地
1    1008.0    瑪 家  C1R14  屏東縣瑪家鄉
2    762.0    三 地 門  C0R15  屏東縣內埔鄉(內埔農工)
3    670.0     來 義  C1R24  屏東縣萬巒鄉(萬隆農場)
4    610.0     赤 山  C1R19  屏東縣萬巒鄉(赤山農場)
5    592.5     龍 泉  C1R20  屏東縣內埔鄉(崇文國小)
6    557.0     新 圍  C1R16  屏東縣鹽埔鄉
7    556.5     旗 山  C1V33  高雄縣旗山鎮(旗山糖廠)
8    512.0    上 德 文  C1R12  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村)
9    500.5     美 濃  C0V31  高雄縣美濃鎮
10   477.5     阿 禮  C1R13  屏東縣霧台鄉
11   475.5     木 柵  C1V36  高雄縣內門鄉(木柵國小)
12   475.0     北 寮  C1O83  台南縣南化鄉
13   472.5     潮 州  C0R22  屏東縣潮州鎮(光春國中)
14   465.0     左 鎮  C1O82  台南縣左鎮鄉(左鎮國小)
15   463.0     麟 洛  C1R21  屏東縣麟洛鄉(隘寮溪農場)
16   459.5     吉 東  C1V32  高雄縣美濃鎮
17   449.0     力 里  C1R25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國小)
18   447.5     土 阪  C1S62  台東縣達仁鄉(土板國小)
19   442.0     玉 井  C0O93  台南縣玉井鄉(玉井糖廠)
20   440.0     春 日  C1R26  屏東縣春日鄉(春日國小)


第0708號聖帕颱風則持續沿著副高壓邊緣往偏西方向緩慢前進,雖然是位在南北兩個高壓間的鞍形場中,不過南海南部的赤道反氣旋開始有減弱的趨勢,北邊的副熱帶高壓相對強了一些,也取得了聖帕颱風的主導權,加上它開始西伸,進而引導聖帕西進,高壓之間合流產生的正渦度環境對它的發展相當有利,低層輻合顯著,渦旋度持續加強,越赤道西風以及西南季風水氣不斷輻合到颱風內部,高空由青藏高壓帶來的輻散環境亦佳,外在條件的良好使得聖帕的中心風速繼續發展增強,中心濃密雲區鞏固,螺旋雲帶組織完整而紮實,本身的高層外流也變得清楚可見,垂直環流構造漸趨成熟,風場環流範圍也有所擴大,深夜18Z的中心位置已經來到16.5N,132.4E,中心持續風速則提升至60Kts。

8月14號,黃海北部的熱帶低壓環流持續向北北東移動,很快的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後逐漸消失,華東上空停留了數天的西風槽線持續淺\化減弱,由南北向慢慢傾斜為東北-西南走向,而且有往西退後的趨勢,華東上空的位勢米高度逐漸升高,日本附近的副高壓西緣則繼續向西推進,南海南部的赤道反氣旋雖然還是存在但是已經開始往西移動,南海北部到華南~華東一帶仍然是西南氣流的影響區域,副高壓的範圍也還沒有正式進入台灣上空,14號這一天台灣週圍仍然有相當活躍的西南氣流產生的對流雲團在活動,只是西南風的風速已經有所減弱,對台灣的影響進入第4天,不過正在緩和之中,降雨的量也沒有前一天來得驚人。14號晚間以後赤道反氣流更往西移動,台灣附近的風向隨著副高壓邊緣向西推進而逐漸轉成偏南風。
---------------------------------------------------------------------
8月14號雨量排名

排序  雨量(毫米)   測站名稱    測站碼 所在地
1    304.5      玉 蘭      C0U65  宜蘭縣大同鄉
2    224       琉 球 嶼    C0R27  屏東縣琉球鄉
3    205.5      左 營      C1V43  高雄市左營區
4    190.5      高 雄      46744  高雄市前鎮區(氣象站)
5    183.5      車 城      C1R32  屏東縣車城鄉
6    178       楓 港      C0R40  屏東縣枋山鄉
7    175.5      石 門 山    C1R29  屏東縣牡丹鄉
8    174       枋 山      C1R33  屏東縣枋山鄉
9    172       墾 丁      C0R36  屏東縣恆春鎮
10   169       墾 丁      46779  屏東縣恆春鎮(雷達站)
11   159.5      恆 春      46759  屏東縣恆春鎮(氣象站)
12   151.5      貓 鼻 頭    C0R35  屏東縣恆春鎮
13   151       中 壢      C1C52  桃園縣中壢市
14   148.5      鳳 森      C1V45  高雄市小港區
15   146       鳳 山      C1V44  高雄縣鳳山市
16   141.5      打 鐵 坑    C1D48  新竹縣新埔鎮
17   141       湖田國小    A1A9S  台北市北投區(養工處)
18   129       檳 榔      C0R28  屏東縣滿州鄉
19   124.5      牡 丹      C0R34  屏東縣牡丹鄉
20   120.5      楊 梅      C1C50  桃園縣楊梅鎮
--------------------------------------------------------------------
第0708號聖帕颱風則持續沿著逐漸西伸的副高壓邊緣駛流引導向西移動,赤道反氣旋慢慢向西減退後,鞍形合流場有崩潰的趨勢,北側副高壓對它的引導力量也越來越明顯,移動速度有稍微加快的現象,環境依然良好的情況下中心持續風速繼續提升,螺旋雲帶組織緊密紮實,中心濃密雲區渾圓清晰,環流範圍仍有擴大的趨勢,隨著它開始靠近菲律賓東方海面,南海一帶的西南風水氣有逐漸被它所吸收的現象,對其強度發展相當有利,14號上午00Z在16.4N,131.6E附近升格為中度颱風,中心持續風速評價為80Kts,深夜18Z來到15.7N,129.2E附近,中心持續風速評價已經達到100Kts,多頻微波雲圖分析顯示中心濃密雲區底下的颱風眼牆構造已經開始浮現,颱風組織結構進入成熟階段,颱風風場最外圍的部份慢慢靠近台灣東南方海域。

8月15號,中心在日本附近副高壓勢力持續加強,中心位勢米提高,西緣向西伸展,高壓範圍顯著擴大,15號清晨高壓邊緣還在琉球附近,到15號深夜時已經來到台灣上空一帶,華東的槽區則繼續西退,同時有更為淺\化北縮的現象,台灣附近偏南氣流的雲雨區在這一天中有大幅度向西推移的現象,造成台灣連續數天明顯降雨的強烈西南氣流影響終於正式結束,天氣逐漸穩定下來,雖然還有午後雷雨,但是降雨量已經大為減少,另外一方面原本大幅北上的ITCZ位置也因為副高壓重新加強佔據較高緯度加上赤道反氣旋消失而逐漸南徹,回到10~20N之間的正常位置。

日本附近的強盛副高壓為當地帶來了罕見的酷熱天氣,台灣時間15號下午13時40分在本州中部群馬縣的館林町觀測到40.2度的高溫。

聖帕颱風逐漸走到台灣東南方海面,也就是來到副高壓西南邊緣地區,引導駛流的方向往北的分量開始增加,由原本的東風轉成東南風,讓它的移動方向從偏西慢慢轉向西北方向前進,朝向台灣東南方海面逼近過來,本身發展良好且成熟的結構配合上相當優異的環境,南海的西南季風水氣順利匯入颱風環流內,中心持續風速的威力快速增強,移動速度在15號白天期間因為颱風強度處於明顯加強階段而稍微放慢,入夜後又開始加速朝西北移動,15號晚間12Z在16.0N,127.8E處被CWB升格為強烈颱風,中心持續風速評價高達到135Kts,深夜18Z到達16.7N,127.2E附近時再升至140Kts,達到此颱風生命期中強度的巔峰,同時也是2007年西北太平洋颱風強度最強的記錄,此時聖帕颱風雲層結構完整而紮實,風眼細小清晰,風場環流範圍雖然比剛誕生時擴大了不少,但是仍然明顯比7月份的強烈颱風萬宜要小了一號,15號深夜後颱風風場最外圍已經逐漸靠近台灣東部跟東南部沿海,造成近海跟沿海陸地上的風向開始有所變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1655

回帖

5万

积分

荣誉会员-暖池

积分
57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6號,強烈颱風聖帕沿著副高壓西南邊緣駛流引島持續穩定的朝向台灣東南部海面逼近,而且移動速度比15號時更為加快,由於高壓相當強勢且穩定,西側僅有一個正在減弱中的槽線,對於高壓勢力以及型態影響有限,在引導環境態勢相當明確的情況下,CWB在00Z(上午8時)針對聖帕颱風發布了2007年第3個海上颱風警報,當時聖帕颱風中心位於17.3N,126.6E附近,中心持續風速評價仍高達140Kts,海上警報發布之後颱風持續往西北移動,引導它的高壓以及週圍大氣條件也沒有變化的趨勢,於是CWB在12小時後也就是晚間12Z(20時)緊跟著發布了聖帕颱風的陸上颱風警報。這時候聖帕颱風的中心已經來到18.7N,125.5E,距離台灣東部陸地已經不遠,外圍螺旋雲雨帶自16號下半天開始逐漸影響東半部跟北部的天氣,陸續有陣雨發生。不過聖帕颱風的威力從16號下午起出現由盛轉衰的現象,雖然周圍大氣環境條件仍然相當優異,但是颱風內部開始出現了雙眼牆的結構調整變化,核心部份環流過於強烈的旋轉造成了內部環流跟較外側濃密雲區之間的剝離分裂,從單一眼牆構造逐漸變成內外同心圓雙層眼牆的情況,靠著大自然本身神奇的平衡機制抑制了聖帕颱風繼續加強,從多頻微波掃瞄的雲圖上最先發現16號上午就開始有雙眼牆出現的徵兆,下午之後紅外線雲圖上原本非常清楚而細小的颱風眼也漸漸模糊,同心圓的雙圈狀雲層結構浮現,中心持續風速開始減弱,晚間12Z發布陸上颱風警報時中心風速已經降為135Kts,並且有持續緩慢減弱的趨勢。

日本上空的強盛副高壓持續發威帶來酷熱的天氣,16號這一天有更多地方觀測到40度以上的高溫,其中以台灣時間下午13時42分在琦玉縣熊谷以及下午13時20分在歧阜縣多治見觀測到的40.9度最高,創下日本歷史上最高溫的記錄,中心位勢米高達5940以上的強勢高壓籠\罩全日本,引發了日本空前的熱浪,也造成了災害。

8月17號,引導聖帕颱風移動的副高壓勢力維持穩定,並且繼續西伸到中國華南上空,但是陸地上空的部份高度較低,高壓主體仍在日本附近,對於聖帕主要的引導氣流仍以東南風為主,因此聖帕颱風在17號這一天中持續朝西北前進,直撲台灣東部沿岸而來,自16號深夜起雲圖以及雷達圖均顯示聖帕颱風有著非常顯著的雙眼牆結構,到了17號下午時雙眼牆現象發展成熟,連一般的紅外線雲圖上也清楚可見外圈大眼牆包著內圈小眼牆的同心圓構造,中心持續風速則繼續下降減弱,上午00Z在20.3N,124.2E處降為130Kts,下午06Z在21.1N,123.4E處降為120Kts,颱風暴風圈範圍在17號中午過後逐漸接觸台灣東部陸地,晚間12Z已經來到21.8N,122.9E附近,暴風圈範圍籠\罩東部東北部地區,並且繼續朝西北前進,中心直接指向花東交界一帶而來,颱風主體環流進入陸地後移動速度略為放慢,並且開始出現眼牆置換的現象,雙眼牆中內圈的小眼牆開始崩潰,外圈的大眼牆則有逐漸內縮整理的趨勢,颱風整體的暴風範圍因此略為縮小,中心持續風速則再降為115Kts,17號深夜18Z,颱風中心到達22.8N,122.1E附近,也就是在花蓮秀姑巒溪口東南東方海面,距離沿海陸地已經非常靠近,此時內部的小眼牆完全崩潰消失,外圈的大眼牆則持續內縮整理,兩者逐漸合而為一,趕在颱風登陸前完成眼牆的置換,如果此時颱風是在寬闊海面上而且條件配合的話將是強度再度增強的開始,不過此時聖帕颱風的環流已經籠\罩全台,受地形的影響,颱風中心風速正在持續減弱中,17號18Z的中心持續風速評價已經下降到105Kts,僅剩下3級颱風的水準,CWB也隨之降級為中度颱風。但是受到颱風環流的侵襲,迎風面的北部東北部跟花東一帶正是風大雨大的情況,尤其颱風暴風環流內縮,直接承受的花東一帶風雨最為強烈,北部東北部的風雨相對較小。

8月18號,聖帕颱風中心約在18號清晨5時40分(17號2140Z)在花蓮秀姑巒溪口附近登陸,登陸後受到地形的影響移動方向略往西折,並且出現中央山脈西側副低壓中心取代原本主中心之不連續過山現象,原本的主中心以及低層環流約在登陸3小時後逐漸消滅於中央山脈東側的玉山附近,高層環流逐漸通過中央山脈進入台灣西部,並且隨即由山脈西側,位於雲嘉一帶的副低壓中心取代成為颱風新的主中心以及低層環流而過山,在上午11點左右(03Z)從彰化雲林交界之濁水溪口出海,為等待高低層環流重新偶合而在台灣海峽上空緩慢西移並且一度短暫停留打轉,18號傍晚以後再開始往西北西到西北移動,朝向中國福建沿海靠近,颱風雲層以及環流結構受台灣地形破壞而大為轉差,尤其颱風核心部份的區域出現大面積雲層空缺,導致中心附近風雨強度顯著減弱,外圍則仍有強盛的對流雲團圍著中心旋繞。18號下午06Z颱風中心位於23.9N,119.8E,也就是在澎湖附近海面,中心持續風速已經降為85Kts,外側環流夾帶之強烈對流雲團引發的風雨仍強。
  
受颱風環流籠\罩,台灣各地在18號這天持續有明顯的風雨出現,面迎西南側尾流的台灣南部地區、恆春半島以及北側氣流繞山加速的台北、基隆北海岸、宜蘭沿海跟花蓮沿海等地風力仍強,降水亦猛烈。傍晚之後聖帕颱風繼續向西北移動,地形的磨擦作用之下速度並不很快,搖搖晃晃的往中國福建省沿海靠近,深夜18Z中心來到24.9N,119.0E,也就是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近海,中心風速評價已經降為65Kts,CWB也將它再降為輕度颱風,不過它的環流範圍仍然非常的寬廣,台灣上空受到颱風東半圈環流的尾勁影響,雖然入夜後各地的風力已經逐漸緩和,但是許多地方仍然持續大雨不停的情況,強盛的對流雲團不斷發展,就連原本一直位於地形遮蔽造成風雨較弱區域的台灣中部也開始受到偏南風以及伴隨雲雨帶侵入的影響而有大雨發生的現象。

聖帕颱風中心部份空缺造成的外強內弱風雨分布形態也反應到中國沿海,颱風中心靠近的福建沿岸風雨的情況增強的並不很強烈,反而是颱風中心北方位於福建浙江交界處的蒼南縣龍港鎮被颱風外側環流夾帶的強烈對流雲團襲擊,發生了龍卷風現象而造成嚴重災害,連帶浙江省境內的降水也比福建省要強烈許多。

8月19號,聖帕颱風中心在19號凌晨2時40分左右(18號1840Z)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沿海登陸,登陸之後颱風中心繼續向西北西侵入福建內陸,地形磨擦作用下中心風速強度快速減弱,暴風範圍也逐漸縮小,CWB在19號下午06Z同時解除了聖帕颱風的海上陸上颱風警報,此時聖帕颱風中心已經來到25.7N,117.9E,中心持續風速降至45Kts,晚間12Z時聖帕的中心進入福建省永安市境內,也就是在26.2N,117.7E附近,強度再減弱為熱帶低壓,中心持續風速為30Kts,它東側寬廣的外圍雲帶持續影響台灣,帶來的偏南氣流相當明顯,19號這一天持續造成台灣各地普遍降水的現象,台灣中部南部以及東半部沿海雨勢仍然相當的大,有大雨到豪雨等級的降水。聖帕的強度雖然逐漸減弱,但是它的寬廣環流持續影響整個中國東南部,江西福建浙江跟廣東均出現較強的降雨現象。

聖帕颱風登陸中國後,太平洋上的ITCZ上開始有新的氣流輻合區域出現,一個範圍寬闊的逆時針氣流旋轉區域出現在關島以南,並且被NRL定為擾動90W,對流雲團在其中消長並且圍繞LLCC緩緩旋繞,雲層組織還很鬆散,正渦度並不深厚。

聖帕颱風過境期間局屬測站氣象記錄(07/08/16~07/08/19)

測站名  最低氣壓  最大平均風速  最大瞬間風速  總雨量  最大時雨量
板橋  987.5  12.4  29.6  125.9  21.5
淡水  988.4  9.1  25.2  74.5  11.5
鞍部  --  16.8  36.4  126.0  15.5
台北  988.8  13.0  30.4  139.6  17.5
竹子湖  --  4.4  25.1  145.1  17.5
基隆  991.3  12.9  31.1  107.0  12.5
彭佳嶼  995.6  26.7  39.5  23.3  7.0
花蓮  990.3  22.2  30.3  352.5  32.0
蘇澳  991.6  22.0  35.2  549.8  86.0
宜蘭  990.9  16.6  27.8  268.0  48.0
金門  990.1  13.4  23.4  81.0  11.5
東吉島  982.7  22.7  34.9  125.5  28.0
澎湖  982.6  14.7  35.0  110.5  29.5
台南  981.3  14.2  26.1  206.9  31.5
台南縣永康  980.1  14.0  30.0  224.0  31.0
高雄  983.6  16.0  28.4  135.0  19.5
嘉義  978.4  8.6  19.3  282.3  48.0
台中  976.2  6.4  16.3  140.0  21.5
阿里山  --  9.2  21.5  652.7  37.5
大武  978.6  7.4  18.3  232.9  56.5
玉山  --  23.9  39.4  444.3  44.5
新竹  981.2  10.3  23.8  63.5  10.0
恆春  986.3  9.4  22.4  184.7  42.5
成功  957.8  31.4  51.1  283.7  29.5
蘭嶼  975.0  39.4  60.7  278.4  36.5
日月潭  --  11.1  19.6  138.3  11.5
台東  970.7  13.9  27.7  95.6  16.0
梧棲  977.9  13.3  27.3  243.5  42.5
七股雷達站  979.6  18.1  28.8  146.5  43.5
馬祖  993.7  17.3  29.6  95.8  15.5

聖帕颱風期間自動站雨量資料(2007年8月16~19號)(超過100mm者)

台北縣市         
大豹  155.5  坪林  260.0  四堵  437.0
泰平  311.5    福山  461.0  桶後  225.5
屈尺  204.0  大尖山  244.0  福隆  146.5
雙溪  153.5  大直  114.0  天母  112.5
永和  131.0  士林  104.5  內湖  139.0
南港  158.5  信義  184.0  三重  103.0
大屯山  108.0  石碇  254.5  火燒寮  381.5
瑞芳  105.0  木柵  240.5  南勢角  123.0
公館  179.0  四十分  273.0   
         
桃園縣         
梅花  141.0  大溪  160.0   
         
新竹縣         
鳥嘴山  179.5  白蘭  115.5  太閣南  149.5
         
苗栗縣         
竹南  112.0  南庄  108.0  三義  146.5
苑裡  160.5  馬都安  120.5  大河  100.0
象鼻  154.0  松安  176.0  鳳美  114.0
卓蘭  141.0  新開  151.0  大湖  136.5
後龍  105.0  和興  110.5  公館  113.0
土城  134.0  南勢  124.5  南礦  128.0
南勢山  125.0  南湖  132.5  八卦  105.0
馬拉邦山  131.5  泰安  123.0   
         
台中縣         
梨山  342.5  雙崎  154.5  大肚  229.0
東勢  158.0  上谷關  273.0  稍來  312.5
新伯公  153.0  石岡  164.5  大甲  189.0
雪嶺  361.5  大坑  160.5  橫山  210.0
中竹林  201.0  桐林  188.5  白冷  180.0
白毛台  177.5  龍安  191.0  伯公龍  123.0
慶福山  117.5  烏石坑  207.5  神岡  191.5
清水林  191.5        
南投縣         
合歡山  263.0  昆陽  291.5  神木村  433.5
廬山  241.5  鳳凰  185.0  竹山  261.5
翠峰  259.5  翠巒  423.5  瑞岩  232.0
仁愛  244.0  凌宵  190.0  大肚城  143.5
清流  181.0  魚池  134.5  長福  152.0
北山  164.0  雙冬  164.0  中寮  212.0
草屯  164.5    六分寮  194.0  萬大  284.5
武界  219.5  文文社  171.0  望鄉  349.5
和社  312.0  信義  188.0  溪頭  242.0
大鞍  170.0  桶頭  380.0  青雲  155.5
龍神橋  131.5  集集  193.0  水長流  171.5
中心倫  231.0  蘆竹湳  198.0  樟湖  173.5
九份二山  188.5  外大坪  155.0  埔里  171.0
北坑  175.5  水里  133.0  埔中  212.5
豐丘  275.0  上安橋  177.0  西巒  170.0
奧萬大  379.0  楓樹林  272.0  新興橋  341.5
東埔  386.0        
         
彰化縣         
鹿港  341.0  員林  151.0  臺西  393.0
芬園  144.0  彰師大  158.0  溪湖  252.5
溪州  231.5  草湖  348.0  下水埔  182.0
中西  375.0        
         
雲林縣         
草嶺  321.0  四湖  360.5  誼梧  364.0
大埔  235.5  虎尾  293.5  西螺  258.5
崙背  307.0  後安寮  342.0  褒忠  271.0
斗六  244.0  阿丹  285.5  土庫  271.5
北港  265.0  山豬湖  365.5   
         
嘉義縣         
馬頭山  439.5  奮起湖  544.0  瀨頭  599.0
草嶺  369.0  新高口  741.5  中坑  283.0
溪口  233.0  鰲鼓  320.0  樟腦寮  377.5
內埔  253.5  魚寮  260.5  朴子  233.5
東後寮  214.5  小公田  438.5  中埔  219.5
南靖  247.0  大湖  427.5  頭凍  531.5
石磐龍  419.5  瑞里  385.5  豐山  377.0
         
         
台南縣         
曾文  350.5  善化  152.5  新營  245.5
玉井  299.0  關仔嶺  354.0  佳里  137.5
沙崙  173.0  左鎮  245.5  北寮  413.0
王爺宮  193.5  環湖  226.5  大內  206.5
大棟山  321.5  關山  455.0  楠西  187.0
崎頂  269.5  虎頭埤  170.0  新市  188.5
媽祖廟  157.0  岸內  250.0  白河  197.0
東原  236.0  東河  149.0  下營  198.0
北門  212.5  七股寮  142.5   
         
屏東縣         
尾寮山  805.0  三地門  433.5  潮州  382.5
琉球嶼  119.5  牡丹  210.0  貓鼻頭  116.0
墾丁  146.5  枋寮  116.0  楓港  157.0
牡丹池山  187.5  里港  272.5  古夏  465.5
上德文  722.5  阿禮  738.5  瑪家  1063.5
新圍  313.5  屏東  244.5  三爺  234.0
赤山  533.5  龍泉  298.5  麟洛  224.5
南州  313.5  來義  428.0  力里  175.5
春日  142.5  石門山  126.5  旭海  258.5
壽卡  156.5  車城  166.0  枋山  149.0
         
         
台東縣         
紅葉山  191.0  鹿野  137.0  靜浦  190.0
綠島  247.5  池上  240.0  向陽  429.0
大溪山  188.0  金崙  106.5  東河  198.0
長濱  182.0  南田  291.5  土坂  286.0
都蘭  160.0  下馬  166.5  摩天  140.0
         
花蓮縣         
大禹嶺  343.0  天祥  998.5  新城  305.5
鯉魚潭  436.0  光復  412.0  月眉山  319.0
水源  362.5  富世  398.0  和中  569.5
大坑  315.0  水璉  284.5  鳳林山  257.5
加路蘭山  210.0  豐濱  229.0  佳心  383.5
玉里  375.5  舞鶴  212.5  洛韶  707.5
慈恩  702.5  布洛灣  975.5  吉安  336.0
銅門  471.5  吳全城  327.5  壽豐  318.0
西林  440.0  中興  324.0  鳳林  376.5
大觀  401.5  太安  354.0  大農  427.5
龍澗  828.5  高寮  336.0  卓樂  366.5
明里  287.0  紅葉  409.0  立山  326.5
         
宜蘭縣         
礁溪  170.5  羅東  279.5  玉蘭  277.5
太平山  677.5  思源  535.0  東澳  679.0
南澳  571.0  牛鬥  415.0  古魯  920.0
雙連埤  333.0  北關  117.5  頭城  142.5
大礁溪  295.0  壯圍  215.0  再連  141.5
三星  358.0  寒溪  530.5  冬山  481.5
新寮  543.0  土場  394.5  南山  358.0
         
高雄縣         
表湖  412.0  甲仙  650.0  美濃  382.0
古亭坑  246.0  民生  686.0  排雲  640.5
大寮  203.0  南天池  630.5  梅山  625.5
復興  577.5  小關山  565.5  高中  666.0
新發  670.0  月眉  384.5  溪南  711.0
御油山  901.0  吉東  282.0  旗山  344.5
大津  487.0  溪埔  209.0  木柵  328.5
路竹  255.5  尖山  261.0  竹子腳  263.0
岡山  205.0  鳳雄  214.5  左營  156.5
鳳山  142.5  鳳森  186.0  楠溪  625.5

自動測站瞬間風速及氣壓記錄

  瞬間風速  氣壓記錄  測站高度
靜浦(花蓮縣)  47.9  943.7  92M
綠島(台東縣)  57.1  945.6  304M
長濱(台東縣)  56.0  919.9  288M
光復(花蓮縣)  52.0  963.6  140M
鳳林山(花蓮縣)  43.0  913.2  650M
加路蘭山(花蓮縣)  51.5  919.3  746M
豐濱(花蓮縣)  82.4  917.7  214M
舞鶴(花蓮縣)  48.4  964.4  272M
大屯山(台北市)  41.3  --  --
月眉山(花蓮縣)  41.2  --  --
太平山(宜蘭縣)  39.2  --  --
龜山島(宜蘭縣)  40.4  944.5  398M
玉里(花蓮縣)  40.0  940.9  140M

8月20號,聖帕颱風減弱後之熱帶低壓逐漸轉向西移動,環流中心翻過武夷山深入江西,並繼續侵入湖南,副高壓範圍已經伸展到中國華中華北一帶,強勢引導這個熱帶低壓持續西進,但是台灣仍然位於高壓西南側外圍,配合熱帶低壓寬廣環流引發的顯著偏南氣流,對流雲團依然活躍在台灣附近到華南上空,台灣各地在20號持續有降雨現象出現,偏南風迎風面的中南部降雨量依然很大,中國華南受到熱帶低壓環流的影響也普降暴雨。

關島南方的擾動90W寬廣的逆時針旋轉風場環流出現分裂,原本環流的北側獨立發展出另一個LLCC,並且被定為擾動91W,位於硫磺島西南方海面,風場環流小但還頗為完整,LLCC周邊有較強對流雲團爆發,底層有一定程度的正渦度存在,但是低層跟90W互相爭奪越赤道流水氣輻合的管道,高空輻散也不算強的情況下,發展的環境條件並不理想。至於早先出現的擾動90W其LLCC位置逐漸往北調整到關島附近,系統南側有較佳的越赤道流水氣輻合現象,不過CISK機制在大環境高空輻散不強的情況下似乎無法明顯作用,缺乏暖心建立的現象,低層旋渦度無顯著加強,對流雲團的組織情況還是頗為鬆散,南北兩個擾動中心在天氣圖上仍然是包圍在同一個等壓線圈中,呈現大低壓區內一胎雙胞的情況,兩者均在北側副高壓駛流的引導下逐漸向西移動。

8月20號雨量排名

排序  雨量(毫米)   測站名稱    測站碼   所在地
1    318.5      高 中     C1V23  高雄縣桃源鄉
2    282       新 發     C1V24  高雄縣六龜鄉
3    261.5      虎 頭 埤    C1O97  台南縣新化鎮
4    244.5      御 油 山    C1V30  高雄縣桃源鄉
5    216.5      復 興     C1V21  高雄縣桃源鄉
6    215       梅 山     C1V20  高雄縣桃源鄉
7    213       左 鎮     C1O82  台南縣左鎮鄉
8    207.5      民 生     C1V16  高雄縣三民鄉
9    206       甲 仙     C0V25  高雄縣甲仙鄉
10   204.5      關 山     C1O88  台南縣南化鄉
11   204       北 寮     C1O83  台南縣南化鄉
12   203.5      沙 崙     C1N00  台南縣仁德鄉
13   201.5      瑪 家     C1R14  屏東縣瑪家鄉
14   199       瀨 頭     C1M39  嘉義縣阿里山鄉
15   196.5      馬 頭 山    C0M41  嘉義縣大埔鄉
16   195       曾 文     C0O81  台南縣楠西鄉
17   183.5      玉 井     C0O93  台南縣玉井鄉
18   174       奮 起 湖    C0M53  嘉義縣竹崎鄉
19   171.5      小 公 田    C1M54  嘉義縣番路鄉
20   170       楠 西     C1O92  台南縣楠西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1655

回帖

5万

积分

荣誉会员-暖池

积分
57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21號,華南上空緩慢西移的熱帶低壓再進一步減弱為普通的低壓區,不過其寬廣的環流所引發的偏南風水氣雲層還是持續影響華南跟台灣附近,迎風面的台灣中南部有陣雨,北部東北部午後亦有較大的雷雨發生,中國華南也持續有大雨出現。副高壓範圍仍然籠\罩華中華北一帶,勢力強而穩定,不過脊線位置有持續往北抬的現象。

擾動91W沿著北邊副高壓南側的東風駛流朝偏西方向移動,逐漸通過日本南方海域朝琉球以東靠近,持續有對流雲團在LLCC附近爆發起來,風場環流小但頗為完整,不過水氣輻合管道被南側的90W所搶奪,水氣輻合的情況不佳,高空輻散亦不強,CISK機制運\轉不明顯,低層渦度無加深現象,中心持續風速也未見加強。

至於91W南方的90W其LLCC位置則出現調整,從關島附近往北調整到關島北北西方海面,大約在20N,140E附近,風場範圍較91W寬大許多並且具有較佳的南側水氣輻合優勢,不過跟91W面臨相同的情況,高空輻散較弱導致CISK機制無法順利運\轉,暖心無法建立,渦旋度無法加深,對流雲團繼續圍繞中心附近緩緩旋繞,組織仍然鬆散。

8月21號雨量排名

排序  雨量(毫米)   測站名稱    測站碼   所在地
1    197       三 爺      C1R18  高雄縣路竹鄉
2    152.5      路 竹      C1V38  高雄縣路竹鄉
3    148       古 亭 坑    C0V37  高雄縣田寮鄉
4    144       沙 崙      C1N00  台南縣仁德鄉
5    137       瑪 家      C1R14  屏東縣瑪家鄉
6    134.5      媽 祖 廟    C1O99  台南縣歸仁鄉
7    131.5      尖 山      C1V39  高雄縣燕巢鄉
8    130       崎 頂      C1O96  台南縣龍崎鄉
9    128       竹 子 腳    C1V40  高雄縣燕巢鄉
10   125       岡 山      C1V41  高雄縣橋頭鄉
11   123       春 日      C1R26  屏東縣春日鄉
12   120.5      赤 山      C1R19  屏東縣萬巒鄉
13   120.5      虎 頭 埤    C1O97  台南縣新化鎮
14   116       木 柵      C1V36  高雄縣內門鄉
15   115.5      來 義      C1R24  屏東縣萬巒鄉
16   114       上 德 文    C1R12  屏東縣三地門鄉
17   109.5      美 濃      C0V31  高雄縣美濃鎮
18   109.5      左 鎮      C1O82  台南縣左鎮鄉
19   107       龍 泉      C1R20  屏東縣內埔鄉
20   107       新 市      C1O98  台南縣新市鄉

8月22號,華南上空持續是大範圍的低壓區所盤據,台灣附近受其影響還是吹著偏南氣流,南來水氣充沛,加上熱力的作用,迎風的南部東南部持續有陣雨,北部東北部則有午後大雷雨發生,副高壓脊繼續在較高緯度區域大致維持東西向伸展。

琉球群島東方的擾動91W開始出現減弱的情況,風場環流漸趨瓦解,對流活動也減緩許多,方向上仍然是持續向西接近琉球本島以東海面。

91W東南方的90W仍然未見顯著發展的跡象,LLCC周圍持續有對流雲團消長旋繞,但是組織還是頗為鬆散,沒有往中心附近鞏固的現象,在副高壓南側東風駛流的引導下繼續沿著20N線向西緩慢移動。

8月22號雨量排名

排序 雨量(毫米)   測站名稱    測站碼  所在地
1    119      雙園抽水    A1AB2  台北市萬華區(養工處)
2    113.5     中正國中    A1A9Z  台北市中正區(養工處)
3    112.5     太平國小    A1A9X  台北市大同區(養工處)
4    108      中 正 橋    01A41  台北市水源路(十河局)
5    102.5     台 北      46692  台北市(氣象站)
6    93      三 重      C0A9I  台北縣三重市
7    89.5     陽明高中    A1A9W  台北市士林區(養工處)
8    83.6     板 橋      46688  台北縣板橋市(氣象站)
9    80      翡 翠      L1A79  台北縣新店市(翡翠水庫),
10   78      福 山      01A43  台北縣烏來鄉(十河局)
11   78      霞 雲      21C14  桃園縣復興鄉(石門水庫)
12   75      福德抽水    A1AB6  台北市士林區(養工處)
13   73.5     士 林      C0A9E  台北市士林區
14   72      永 和      C0A9D  台北縣永和市
15   68      大 豹      01A21  台北縣三峽鎮(十河局)
16   67      大 豹      C0A51  台北縣三峽鎮
17   66.5     三興國小    A1AA0  台北市信義區(養工處)
18   66.5     東 吉 島    46730  澎湖縣望安鄉(氣象站)
19   66.5     公 館      C1A73  台北市大安區
20   65.5     福 山      C0A56  台北縣烏來鄉

8月23號,華南西部的大低壓區還是存在,強度則更為減弱並且有持續往西移動,但其逆時針旋轉環流讓華南到台灣一帶的風向仍然以偏南風為主,南來水氣充沛,加上熱力作用,台灣附近的大氣持續不穩定,台灣西半部從北到南均有明顯的午後雷雨發生,副高壓脊的勢力範圍仍然停留在比較華中華北等比較偏北的位置,不過23號這天自西伯利亞開始有西風槽活動東移,高壓範圍有緩慢往南調整的趨勢。

靠近琉球本島東方海面的擾動91W強度明顯減弱,風場環流已經相當微弱,對流雲團的活動近乎消失,受到它東南方的擾動90W環流影響,移動方向開始往西南調整,從台灣東北東方慢慢朝向台灣以東海面靠近,但是有逐漸消散的趨勢。

關島西北方的90W持續是一個寬廣的風場環流,對流雲團圍繞LLCC旋轉,但是發展條件仍未見起色,雲層組織的情況仍差,受副高壓駛流引導朝向偏西方向移動,移動速度有所加快,同樣朝向台灣東方海面接近中。

8月23號雨量排名

排序  雨量(毫米)   測站名稱    測站碼    所在地
1    126.5     公 館      C1A73  台北市大安區
2    108      象 鼻      C1E45  苗栗縣泰安鄉
3    105.5     草 屯      C1H96  南投縣草屯鎮
4    103.5     中 竹 林    C1F9A  台中縣太平市
5    103      脾腹抽水    A1AB1  台北市文山區(養工處)
6    101.5     湖田國小    A1A9S  台北市北投區(養工處)
7    100.5     六 分 寮    C1H97  南投縣南投市
8    99.5      中正國中    A1A9Z  台北市中正區(養工處)
9    98       慶 福 山    C1F9G  台中縣東勢鎮
10   93.5      南 礦      C1E67  苗栗縣南庄鄉
11   91       三興國小    A1AA0  台北市信義區(養工處)
12   91       桐 林      C1F9B  台中縣霧峰鄉
13   89.5      大 坑      C1F97  台中市北屯區
14   89       烏 石 坑    C1F9H  台中縣和平鄉
15   86.5      清 水 林    C1I18  台中縣太平市
16   85       芬 園      C1G62  彰化縣芬園鄉
17   84.5      北政國中    A1AB0  台北市文山區(養工處)
18   84.5      楓 樹 林    C1I33  南投縣仁愛鄉
19   84       泰 安      C1E72  苗栗縣泰安鄉
20   79       新 伯 公    C1F91  台中縣東勢鎮

8月24號,華南西部的大低壓區持續西移減弱,副高壓脊線的位置向南調整擴展,台灣附近從原本的偏南風轉為東南風到偏東風,進入台灣的水氣略為減少,台灣北部東北部的午後雷雨隨著風向轉變而緩和許多,中南部則仍然持續有午後大雷雨的現象。

擾動91W靠近台灣東部海面後逐漸消失,殘餘的環流以及能量最後被東南方的擾動90W所吸收,但是90W發展情況仍然未見起色,高壓南緣向南調整造成系統週圍的東風強度明顯加強,對流雲團逐漸被東風吹到系統左側,系統發展更加受到抑制,中心持續風速始終維持在15Kts,LLCC也受到引導氣流加強影響而大幅快速的往西北西前進,24號深夜18Z已經來到20.5N,128.5E,也就是在琉球以南、台灣東南東方的海面上,持續快速的朝向台灣靠近過來。24號深夜到25號清晨間受到擾動90W環流靠近的影響,台灣東北部東部海面有對流雲團發展並且進入北部東北部上空帶來降雨。


8月25號,擾動90W順著高壓東風駛流快速向西北西移動接近台灣東部陸地,上午00Z的定位在22.0N,126.0E,下午06Z已經來到23.5N,124.5E,並且在傍晚左右於東部的花蓮附近進入台灣陸地,晚間12Z的中心定位在24.0N,121.0E,正好是台灣中北部上空一帶,深夜18Z已經抵達25.0N,120.0E,中心進入台灣海峽北部。擾動90W的雲層組織結構並不完整,中心風速強度不強,大約只有10~15Kts,對流雲團被中央山脈擋住卡在台灣東半邊,造成較明顯的降雨,西半部則因為雲團無法過山所以降雨不多,各地也沒有特殊的風力或氣壓變化,整體來說90W的過境並未對台灣的天氣造成顯著影響。

90W來到台灣附近後,隨著高壓脊位置的南調,ITCZ的位置也再度南壓,從南海南部往東經菲律賓東南方海面到關島東南方海面成為ITCZ新的位置,一連串的對流雲團在其中消消長長,但都還缺乏較為明顯的系統。

西伯利亞上空的西風槽系統自23號起陸續開始活動,同時也是副高壓脊開始往南調整的主因,到25號時這個打頭陣的西風槽逐漸經過貝加爾湖附近並且持續緩慢的東移南伸,槽後有一股弱冷空氣在貝加爾湖西方累積,並且有地面冷高壓中心出現。

8月25號雨量排名

排序  雨量(毫米)   測站名稱    測站碼  所在地
1    140.5      富 世      C0T9C  花蓮縣秀林鄉
2    133       太 魯 閣    A0T78  花蓮縣秀林鄉(合作站)
3    110       和 中      C0T9D  花蓮縣秀林鄉
4    104       吉 安      C1T85  花蓮縣吉安鄉
5    76.5      太 麻 里    C0S69  台東縣太麻里鄉
6    75       台 東      46766  台東市(氣象站)
7    73       新 城      C0T84  花蓮縣新城鄉
8    73       布 洛 灣    C1T83  花蓮縣秀林鄉
9    61       華 源      C1S80  台東縣太麻里鄉
10   60.5      高 寮      C1T99  花蓮縣玉里鎮

8月26號,擾動90W在台灣海峽上繼續朝西北西移動,穿過台灣海峽北部後進入中國福建浙江兩省的交界處,低層環流受地形磨擦作用而漸趨模糊,LLCC晚間在浙江南部消失,台灣附近恢復到受副高壓南緣的東南風所控制,西部地區有午後雷雨。

北方高緯度處的西風槽逐漸東移到西伯利亞東部,大致呈現東北東往西南西伸展的形態,弱冷空氣順著槽內氣流持續在貝加爾湖西方一帶堆積,槽後部並且有西風脊逐漸往北鞏起,槽後有正變壓,西風槽前的華北、東北以及日本海北部之氣壓高度則有降低的趨勢,有負變壓情況,有利於西風槽線繼續東移南壓,造成副高壓脊線的位置配合西風槽的前進而更往南退,已經逐漸退守到30N以南區域。

南方低緯度洋面上的ITCZ中在26號出現兩個略具雛形的逆時針旋轉的輻合環流,一個是位於菲律賓東南方海面的擾動93W,另一個則是位於關島東方海面的擾動94W。

93W環流範圍寬廣但是渦度較淺\,對流雲團緩緩圍繞渦度中心附近旋繞,南海南部有西南季風水氣往它的環流中輻合,不過風場的LLCC還不明顯,高空有青藏高壓帶來的輻散環境,系統整體在高壓東風的引導下逐漸向菲律賓南部前進。

關島以東的94W則一開始就具有較明顯的環流LLCC,定位的位置大約在15.0N,151.0E附近,風場範圍較小也較為完整,系統南側有越赤道流轉向的西南風水氣匯入輻合,北方高空有TUTT存在,環境輻散情況亦佳,CISK機制逐漸開始運\轉,中心大致在原地附近滯留的情況下,對於內部空氣的增溫以及暖心的建立相當有幫助,強對流雲團很快的開始圍繞中心旋轉並且逐漸鞏固進來,垂直環流出現,自身的高層外流隱約可見。

8月27號,西伯利亞東部的西風槽持續緩慢往東南移動,前緣進入日本海上空,仍然呈現東北東-西南西延伸的型態,槽前持續有負變壓區域存在,顯示槽線有繼續東移南壓的趨勢。副高壓脊配合槽線的南壓而持續往南調整脊線位置,同時在日本上空因為負變壓區域靠近而有高壓弱點開始產生,逐漸從原本的帶狀高壓分裂成兩個中心,西邊的一個位於琉球群島附近,東邊的一個則遠在日本東南方海面。另外就是在150E以東的低緯度海面有一個赤道反氣旋出現,雲層呈現出反旋式的分布。

菲律賓東南方的擾動93W受到琉球附近副高壓單體的引導很快的像西北西移動通過菲律賓上空後進入南海東部,風場環流寬大但是渦度不深,LLCC的位置依然不明顯,對流雲團在寬廣環流中消消長長並且緩慢旋繞,渦旋度不強的情況下缺發顯著的螺旋狀組織,西南季風水氣則從南海南部持續輻合進入它的風場環流中。

關島東方海面的94W受到東南方低緯度海面有赤道反氣旋出現的影響,反氣旋西側帶動越赤道氣流北上進入低層環流輻合的情況更為明顯,同時這個反氣旋也跟94W北方,位於日本東南海面的副高壓單體之間形成了鞍形場,一方面讓94W的LLCC得以維持在原地附近打轉(約在15.0N,151.0E),有利於CISK機制中暖心建立的條件,並且也造成了背景的正渦環境而更有利於94W的低層輻合條件,風場環流不大但是頗為清楚,系統北側高層又有TUTT存在,環境輻散頗佳,CISK機制的持續運\作加上暖心建立,對流雲團繼續在LLCC周邊鞏固,低層渦度加深,氣流旋入的情況加強,27號晚間已經可以看見螺旋狀的雲層組織以及大致建構起來的中心濃密雲區,垂直環流引發的自身高空外流也更為清楚,中心持續風速評價仍為15Kts。

8月28號,西風槽線持續東移南壓逐漸進入日本海,槽前的正渦度環境讓琉球群島附近以及日本東南方兩個副高壓單體中心之間的相對弱點區更為明顯,西側的高壓單體逐漸從琉球附近往西移動,並且有位勢米高度降低而趨於減弱的現象,高壓西北側的長江流域因為西風槽後弱冷空氣的入侵,跟高壓偏南風暖濕空氣交會而有微弱滯留鋒面出現並且呈現停留。另一個位於日本東南方海面的副高壓則大致維持在原地附近,強度以及範圍均無明顯變化,位於擾動94W東南方低緯度海面的赤道反氣旋也依然存在。

南海上空的擾動93W經過數天醞釀其發展仍未見起色,逆時針風場環流有漸趨瓦解的趨勢,西南季風水氣所引發的對流雲團則持續在風場環流中消消長長。

關島東方海面的94W繼續在北側副高壓跟東南側赤道反氣旋之間所造成的鞍形場內緩慢飄移,移動方向上來看略偏向東北,赤道反氣旋對它的引導力量似乎要稍強一些,本身風場環琉小而完整,四週氣流呈現輻合的正渦環境以及南側越赤道氣流水氣持續北上輻合,北邊的高層又有TUTT的良好環境輻散,CISK機制運\作,暖心已經非常明顯,低層渦旋度持續加深加強,螺旋雲帶組織以及中心濃密雲區進一步確立,中心持續風速逐漸提升,深夜18Z時中心位置來到19.0N,153.0E附近時被JTWC升格為TD-10W,中心持續風速為25Kts。

8月29號,西風槽進入日本海後呈現停留,正渦平流讓日本上空以及其南方海面為明顯的副高壓單體間的弱點區域,西側的副高壓單體逐漸向西移動到台灣附近以及中國華南沿海一帶,強度明顯減弱,高度大為降低,長江流域則持續有微弱的滯留鋒面存在,日本東南方的副高壓則因為西風槽移到日本附近而稍往東退並且略往北縮,10W以南低緯度海面的赤道反氣旋則逐漸往西擴展其勢力範圍,控制區域已經延伸到帛琉以東海面。

南海的93W終究未能成氣候,LLCC趨於瓦解而消滅,但是NRL卻隨即在菲律賓呂宋島西側的旺盛對流雲團底下的輻合風場內定出擾動95W,LLCC也是相當不明顯,渦度同樣太淺\,西南季風造成的對流雲團緩緩繞著逆時針輻合風場旋轉,雲層組織鬆散。

太平洋上的10W則隨著北側副高壓的東退北縮,飄移方向逐漸從原本的東北轉向偏北,周圍良好的環境讓它的中心持續風速繼續提升,29號下午06Z在21.7N,156.0E附近由JMA正式命名為第0709號颱風菲特,中心持續風速的評價已經有50Kts,螺旋雲帶組織完整,中心濃密雲區清楚渾圓,結構相當紮實,環流風場有擴大趨勢,垂直環流以及自身高空外流均達到成熟,中心風速持續增強中,29號深夜18Z,菲特颱風的中心已經來到23.3N,157.0E附近,中心持續風速提升至65Kts,此時颱風環流已經逐漸碰到北邊副高壓的南側邊緣,引導氣流方向改變,行進方向有從偏北轉北北西的趨勢。

8月30號,日本海上空的西風槽再度向東緩慢移動並且有逐漸北縮的趨勢,有一個溫帶氣旋波動在槽前出現而走向東北,日本東南方的副高壓主體勢力仍然大致維持不變,華南到台灣附近的高壓單體則繼續向西移動,反旋式環流趨於瓦解,厚度也太薄,台灣上空的午後熱對流再度活躍起來,日本上空以及日本南方海域仍為兩邊高壓之間的弱點區域。停留於貝加爾湖西方的西風脊前逐漸有另一個西風槽波動出現的跡象,位置大約在中俄邊境到蒙古東部一帶,同樣是緩慢的向東南移動,長江流域的微弱地面滯留鋒則持續停留。帛琉以東的低緯度海面仍為赤道反氣旋所控制。

菲特颱風環流碰到日本東南方副高壓的邊緣,引導氣流逐漸明顯,30號這一天從原本的北北西方向再轉往西北方向移動,但是副高壓跟赤道反氣旋之間仍然有鞍型場的環境,菲特颱風的移動速度還沒有明顯加快的現象,不過其移動方向受到副高壓的引導情況已經相當明確。中心持續風速在環境支持下繼續增強提升,30號晚間12Z來到25.8N,156.9E附近時被CWB升格為中度颱風,中心持續風速達到70Kts,深夜18Z時再提升為75Kts。

不過30號晚起到31號之間菲特颱風所在位置的高空的環境其實已經開始變化,因為它北上後慢慢進入TUTT的下方,原本有利於颱風高層輻散外流的環境出現改變,變成相對偏向輻合的型式,對它的高層外流現象逐漸造成阻礙,同時它也進入較為偏高的緯度,跟南側的赤道反氣旋拉開距離,系統南側來自赤道反氣旋的輻合水氣供應減少,反而是北側有副高壓區內下沉造成的較乾空氣輻合流入,原本相當完整緊密的螺旋雲層組織內部陸續有空缺出現,整體發展的情況似乎受到抑制,不過菲特颱風的風場環流仍然明顯而完整,並且有再擴大的趨勢。

南海的95W持續在菲律賓西方呈現滯留狀態,LLCC依然不甚清楚,對流雲團在寬廣的風場環流內消長緩旋,雲層組織還是很鬆散。

8月31號,西風槽明顯北縮,日本東南方海面上的副高壓西緣得以開始西伸加強,晚間其西緣位置已經大致西伸到日本南方海面上,原本位於日本上空的高壓弱點區跟著往西調整,華南到台灣上空的高壓單體仍在,不過勢力有限。菲特颱風受到副高壓在它北面向西伸展的影響,逐漸從西北再轉向西北西移動,而且高壓駛流引導的力量也漸趨明顯,速度開始加快,31號上午00Z位於26.6N,155.2E,晚間12Z則已經來到27.5N,154.0E附近,中心緯度更為拉高,副高壓內部吹出的下沉乾空氣持續侵入菲特颱風的環流內,颱風環流雖然還是完整而明顯,不過又加上高空轉變為輻合環境場的關係對流活動趨明顯受到抑制,原本的中心濃密雲區逐漸變成條狀的螺旋雲帶型態,通風效應影響下中心持續風速強度無法再增強,一整天都大致維持在75Kts左右。

另一個位於蒙古東部之西風槽則有加深的趨勢,並且受到日本附近往西調整的高壓弱點區造成負變壓區域的吸引而逐漸往東南移動,前緣慢慢壓入中國華北東北一帶,槽前的正渦區域環境以及槽後氣流擴散南下的弱冷空氣造成之冷暖空氣交會,原本就停留在長江流域的微弱滯留鋒上的對流活動有明顯加強的現象,同時也讓滯留鋒上逐漸有低壓波動醞釀的現象,地面鋒線有被帶動而緩慢南壓的趨勢。

菲律賓西方海面的擾動95W被原中心的東南方另一個擾動96W所取代,屬於同一低壓環流內的中心定位轉換,對流雲團圍繞著96W的逆時針風場中心緩旋,渦度未見加強,LLCC也不明確,雲層組織結構還是不佳。

(未完待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3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typhoonfreak 把一整年的TC回顧都寫完了...呵呵...很强大...
我要說兩點:
第一,我已經收藏了帖子,會認真地拜讀您的大作...typhoonfreak 一向是颱風論壇的高手,發帖雖然不多,但幾乎帖帖精闢...其實以前論壇就討論過,是否應該給那些發帖雖然不多,但發的帖子大多為優秀文章的會員授予資深的頭銜...如果這個討論得以實行的話,資深這個名號您實至榮歸啊...
第二,這帖子我個人覺得應該加精了...既是對您辛苦撰寫的回報(這麽多字啊,看看都會累到,何况敲打鍵盤,期間可能還有文字及內容方面的斟酌和修改,花費了不少精力和時間吧...),也是對您長期支持颱風論壇的感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6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台风论坛 ( 沪ICP备20014818号-2 )

GMT+8, 2023-5-31 0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